第45章 李旦復立(第1/2 頁)
神功元年
武則天對於李治廢后的決定,心中泛起一絲複雜的情感,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如今光幕透露朕乃唯一的女皇,若非廢后,李治的皇權必將遭受朝臣的強烈反對,甚至危及皇位的穩固。
她的眼神在燭光下明明滅滅,如同她一生中無數次在權力與情感的旋渦中掙扎,最終總能以堅定的意志和超凡的智慧,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之路。
朝中大臣見此,趁機上書,力諫武則天覆立李旦為太子,以穩固李唐血脈。
“臣等以為,李旦性情穩重,頗有乃父之風,立其為儲君,可安民心,亦可為武周國祚長遠計。”
群臣言辭懇切,字字珠璣,皆是深思熟慮之言。
然而,武則天心中卻另有盤算,她想要延續武姓榮光。
侄子武承嗣,雖血緣稍遠,卻與她立場一致,更易被塑造成權力的延續者。
面對群臣的諫言,武則天微微一笑,眼中閃過精明的光芒。
“諸位愛卿所言,朕自會深思熟慮。然,儲君之位,非兒戲,需考量周全,方能定奪。”
她的話語如同春日微風,既不直接拒絕,也不輕易允諾,給群臣留下遐想的空間。
朝臣們見武則天態度未明,紛紛進言,言辭懇切,試圖打動這位女皇的心:“陛下,李旦賢德,深得民心,立其為太子,實乃國之大幸。”
其中,婁師德 更是聲淚俱下:“陛下,大唐基業,不可一日無儲君。李旦仁厚,有先帝遺風,實為最佳人選。”
武則天聞言,輕輕點頭,但眼中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堅決。
她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諸位愛卿,朕何嘗不知李旦之德?然,李顯之例,諸卿可曾深思?”
朝臣們聞言,皆是一愣。
李顯,那曾是他們中許多人的太子,他們的眼中閃過複雜的神色,有回憶,有惋惜,也有深思。
老臣們沉默了,他們曾親眼見證李顯從太子之位的榮耀到被廢黜的落寞,如今,後世的言辭讓他們重新審視那段歷史。
年輕的官員們則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他們或許沒有親歷李顯的起落,但後世的評價讓他們對儲君之位的考量有了新的認識。
“李顯之立,非無前車之鑑。其軟弱無能,難以承大統。朕非不念骨肉親情,然國事為重,不可不察。”
武則天的話語擲地有聲,讓朝堂之上一時靜默。
她繼續說道:“儲君之位,關乎國家社稷,非私情所能左右。朕必擇人以國為先,非以親疏定之。”
此言一出,群臣面面相覷,皆知女皇心中已有定論。
婁師德詢問:“不知道陛下心中可有人選?”
她試探性地提到了傳位給武承嗣或武三思的想法。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眾臣面色各異,但無人敢輕易開口。
此時,狄仁傑站了出來,他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看著武則天。
“陛下,自古以來,皇位繼承皆遵循宗法血脈,李唐宗室為天下所共主。
若傳位於武氏,雖能延續武姓榮光,卻難保天下人心歸附,恐生變亂。
陛下英明,當以社稷為重,思慮長遠。”
武則天聽罷,心中五味雜陳,她深知狄仁傑所言不虛,但內心仍有一絲不甘。
在狄仁傑擲地有聲的諫言之後,朝堂之上陷入了一種凝重的氣氛。
但很快,更多的大臣站出來。
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懇切而理智的言辭,繼續力陳傳位給李唐宗室的重要性。
張柬之聲音沉穩,言辭懇切:“陛下,李唐宗室深得人心,立李氏子孫為儲,乃順民心、合天意之舉。
臣等所慮,非僅為血緣之親,實為國家根基之穩固,百姓安寧之保障。”
姚璹目光炯炯:“陛下,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唐宗室根基深厚,深受萬民愛戴。
若傳位於武氏,雖可一時彰顯武姓榮光,但恐難久安,恐生民怨,非國家長久之計。”
接著,王及善雖顯緊張,但語氣堅定:“陛下,臣雖年輕,但深知國之根本在於民心。
李唐宗室與民同體,百姓對李氏之認同,非一日之功。
陛下英明,定能權衡利弊,做出最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選擇。”
群臣的附和,如同波濤一般,一浪接一浪,他們深知國家的未來和百姓的福祉遠重於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