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文成公主(第1/2 頁)
太清晰:“ 難為文成公主了,從被送去和親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是被故土拋棄了的人!”
唐民:“去那麼遠和親,無依無靠的,想想就可憐。”
清民:“那些個公主自誕生以來便錦衣玉食,若以和平換取和平,公主犧牲一下又如何。”
宋民:“文成公主乃宗室之女。”
誰要:“還是去做妾,一輩子不得寵,還不讓生孩子。而且大老婆那幾個都是本地人,她的日子不好過。”
麻婆豆腐:“文成公主的名字就像一顆明珠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
豆包:“她老公死了以後那邊逼她殉葬,人家李治下令讓她立刻回唐,她自己不回來。”
漢民:“哎喲,這日子還不回來幹啥呢。”
鹹魚翻身:“去接文成公主的人也挺慘。好不容易走了三年到地兒了,她還不回去,自己回去覆命又走三年。”
綠色頭:“文成公主,興旺發達了西藏,不過一百年。強大的西藏見大唐內亂出兵打大唐。和親無用,駐兵才是正道。”
太清晰:“文成公主那會,吐蕃剛統一 也很強大。貞觀之治的時候,唐朝也不是最強大的時候,和親很有必要,而且之後也一直在和親。”
麻婆豆腐:“文成公主入藏,對西藏曆史有些深遠的影響。因為她不是一個人入藏,而是帶著先進的的中原地區的文化和文明對青藏高原的輸出。
她從大唐帶往西藏的能工巧匠多達數百人,各種先進的技術由這些能工巧匠傳入西藏,並在西藏生根發芽,使落後的西藏因之一日千里。
以致多年後的今天,藏族人對文成公主依然難懷崇敬與感激之情!
綠色頭:“和親就和親,幹嘛送那麼多的工匠和技術,送過去之後吐蕃國力直線飆升,後期兩次攻破長安,這就是太宗想要的嗎?”
豆包:“只能說李世民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就不該送工匠送技術,人家強大了還怕你嗎?
一個國家的安危豈能憑一個女人能解決的?”
鹹魚翻身:“大唐和吐蕃雙方戰爭互有勝負,誰都勝不了誰,只能找別的方式尋找和平。
大唐一開始打贏了,想進一步吞併吐蕃,怎奈高原氣候不適應,敗退而歸。
同樣,吐蕃贏了大唐,進攻長安,平原上被大唐又打敗了。”
貞觀二年
李世民臉上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喜悅,指著‘李世民、千古一帝‘幾個字,仰起下巴跟長孫皇后分享。
“觀音婢,他們讚譽我為千古一帝!”
長孫皇后輕笑,眉眼間盡是溫柔:“千古一帝此等美譽,實為二郎應得。
自登基以來,二郎勵精圖治,往後貞觀之治名揚四海,百姓安居樂業,四方來朝,此等功績,足以彪炳史冊。”
李世民咧著嘴謙虛道:“觀音婢過譽了,朕雖有小成,卻不敢忘卻前人之功。
我大唐能有今日之盛,實賴先祖遺澤,與諸位賢臣之力,非朕一人之功。”
長孫皇后輕笑,眼中滿是讚賞:“二郎謙虛了,然世人皆知,二郎不僅文武雙全,更有寬廣胸襟,能容諫臣直言,此等智慧與胸襟,方能成就千古一帝之美名。”
李世民笑意更濃:“觀音婢之言,令朕心悅誠服。
此番讚譽,雖讓朕欣喜,卻也提醒朕,治國需如履薄冰,不可有絲毫懈怠。
朕定當不負千古一帝之名,繼續勤勉治國,為百姓謀福祉。”
長孫皇后頷首:“二郎此言,讓臣妾深感欣慰。大唐有陛下如此明君,實為萬民之福。”
兩人相視一笑,夜色中,屋內瀰漫著和諧與溫馨。
李世民興奮過後,沉吟片刻說道:“觀音婢,朕常思後世對玄武門之變的評議,或多有非議。
然此乃朕為保大唐基業,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再看,後世之人也不過調侃之多,並無惡意。”
長孫皇后目光溫柔的回應:“二郎,史書雖言此事,但後世亦有公允之評。
二郎繼位後,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百姓安居樂業,四夷賓服,此等功績足以彌補往昔之憾。”
李世民點頭,眼中閃過複雜之色:“朕知,然心中終有愧疚。
玄武門之變,雖為形勢所迫,卻也傷及骨肉之情,此乃朕一生之痛。”
長孫皇后輕聲寬慰:“二郎,史家有云,‘帝王之業,非仁慈所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