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閉關鎖國(第1/2 頁)
雍正九年
乾清宮內,眾人看見光幕中的言語,皆面如土色,殿內氣氛凝重,唯聞殿外風聲。
雍正帝面色凝重,緩緩起身,目光如炬,一字一句地讀著:“1860年,英法聯軍……”
他聲音低沉,卻透著無盡的痛楚與憤怒。“爾等夷狄,竟敢犯我大清龍興之地,焚燬我皇家園林!”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圓明園,我大清的心血,竟毀於外夷之手,這……這是何等的恥辱!”
光幕上,歷史的洪流繼續滾動,一幕幕述說著屈辱的文字映入眼簾,雍正帝的眉頭緊鎖,彷彿能感受到未來的悲涼與絕望。
“爾等劫掠金銀珠寶,尚不足惜,竟將我歷代名人之珍貴字畫賤賣,甚至付之一炬!”
張廷玉緊皺眉頭,迫切的想到力挽狂瀾:“陛下,後世所言,若真為未來之事,吾等萬不可坐以待斃,臣以為,是否將洋務運動提前?”
雍正帝聞言,目光閃爍,似乎在深思張廷玉的建議:“洋務運動,旨在引進西學、富國強兵。提前實施,確可圖強,但需慎思。我朝人心未定,恐有變數。”
張廷玉躬身道:“陛下聖明,臣以為,雖有風險,但若能未雨綢繆,提前佈局,或可改變我大清之命運。
西洋之學,其器物之精、學問之深,實有可取之處。
若能借此富國強兵,未嘗不是應對夷狄之策。”
鄂爾泰緊鎖眉頭,沉聲道:“陛下,張大人所言極是。
若要圖強,需內外兼修。
臣以為,選派八旗子弟前往西洋學習,不僅能夠讓他們接觸到先進的技術與學識,還能增強我大清的軍事與經濟實力。”
他目光堅定,聲音中透露出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
田文鏡忍不住站了出來,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慨:“陛下,現如今正是國家存亡之際,怎能還在提防自己的同胞?
漢人、滿人,都是大清的子民,吾等應攜手抗敵,而不是相互猜忌。
這種時候,若還分彼此,那無異於自斷手腳!”
他的話語在殿內迴盪,其他漢人官員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他們的目光轉向雍正帝,等待著皇帝的決斷。
雍正帝凝視著殿內眾臣,心中思緒萬千。
田文鏡的話如同晨鐘暮鼓,讓他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但面對未來未知的挑戰,他選擇了更為穩妥的道路。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堅定:“田文鏡所言,朕心甚慰。
然則,圖強之路上,需步步為營,不可操之過急。”
目光在鄂爾泰與張廷玉之間流轉,雍正帝繼續道:“鄂爾泰,汝提出的選派八旗子弟學習西洋之長,此乃當前之急。
大清根基,需自滿洲子弟穩固起,西洋之學,器物與學問並重,我朝需精於此道。”
他環顧四周,語氣中帶著決斷:“自今日起,朕命爾等共同商議,制定詳細的計劃。
先以八旗子弟為首,派往西洋學習,不僅要學習其技術,更要學習其治國理念。
待時機成熟,再逐步延及漢人子弟。”
張廷玉與田文鏡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
他們雖尊重雍正帝的決定,但內心深處,仍渴望著更加開放與包容的政策。
張廷玉微微垂首,語氣中隱含著一絲遺憾:
“陛下,臣會與鄂爾泰大人全力配合,精心挑選八旗子弟,確保西洋之行能有所收穫。只願未來,我朝能更加開放,廣納賢才。”
田文鏡則在心中默默嘆息,他理解雍正帝的顧慮,但也為未能在這一刻推動更廣泛改革而感到惋惜:
“陛下英明,臣自當全力協助,但願未來,漢人子弟也能有同樣的機會,共襄盛舉,為大清貢獻力量。”
儘管心中有所遺憾,但他們並未讓失望顯露於神色,而是以更加堅定的態度,投入到接下來的計劃制定中。
雍正帝雖未能察覺二人心中微妙的變化,但田文鏡與張廷玉的忠誠與擔當,讓他對未來的圖強之路,依舊充滿信心。
後元三年
漢文帝劉恆與群臣圍坐,觀看著光幕中關於清朝歷史的記載,尤其是涉及外侮與內政的部分。
劉恆沉吟良久,緩緩開口:“觀清朝之史,外侮頻仍,內政不修,終至國力衰微,喪權辱國,實為國之大痛。”
周勃沉聲道:“臣以為,清朝之敗,實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