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澶淵之盟、開始變法(第1/4 頁)
【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
南沙灣:“澶淵之盟是很好的歷史事件,用最少的錢換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發展。
邊境不打仗開放貿易,宋朝文化經濟鼎盛多虧了這個澶淵之盟。”
綠色頭:“這就是你們的戰略眼光?短視!拿下燕雲十六州,作為防守屏障,大金就不可能長驅直入。”
兜兜:“那也應該現實一些吧。都已經打到河南了,還想什麼燕雲十六州?
北宋真有實力打過去能和談嗎。
澶淵之盟是雙方都無力也都不想打了才簽訂合約。況且這又不是屈辱條約。”
太清晰:“宋佔據了上風,就應該繼續打下去,就算兩敗俱傷,以宋的恢復能力,怕啥,相反遼肯定頂不住。
拿下燕雲十六州你就不會被動。屈辱求和換來暫時的安定,遲早也被人家看準時機打你。”
兔子帕特:“關鍵北宋沒佔上風。宋真宗都恨不得要遷都了,要不是寇老西主戰,宋真宗都要往南撤了。”
裹了婆婆:“就是無能,你見過哪個戰勝國還需要給金銀財寶的,遼沒有滅宋跟當時遼國主將被殺有很大的關係。”
隋民:“沒見過!咋贏了還要給敵國送錢啊?”
唐民:“俺也沒聽過還有這樣的!”
呼雷婆母:“不要光看遼國,西北還有西夏要防,不可能要拼成兩敗俱傷。”
兜兜:“對於當時宋廷來說,他們覺得是賺的 。覺得用歲幣就安撫住了契丹 ,但是對於契丹來說,他們也覺得是賺的。
畢竟檀淵之盟的背景條件是契丹一路南下勢不可擋,要不是契丹內亂,宋朝早被平推了。”
鹹魚翻身:“趙恆封禪時跟老天說,老爹呀我簽了個澶淵之盟。
我認了個兄弟給您又認了個兒,我只要一年給他十萬兩銀子、二十萬匹絹就不打我啦,我棒吧!快誇誇我!”
漢民:“這皇帝可真丟人!”
唐民:“我不是聽說得有大功績才能去泰山封禪的嗎?”
明民:“對啊!就是知道他去了,俺們陛下都不想去了。”
西漢·武帝·劉徹:“趙兄此舉,真乃‘智慧’之舉啊!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換取的不過片刻安寧,這‘投資’當真‘精明’。
朕若在位,定要讓四夷臣服,何須如此‘慷慨解囊’?
汝這‘兄弟’和‘兒子’認得可真是‘划算’,老天要是有知,怕是要笑掉大牙吧!”
明月湖:“本來只是個緩兵之計,但是後來的皇帝苟於偏安反而成了禍患。”
綠色頭:“澶淵之盟(1004):雙方結為兄弟之國。
紹興和議(1141):宋向金稱臣。
隆慶和議(1064):宋和金結為叔侄之國。
嘉定和議(1208):宋和金結為伯侄之國。”
唐·太宗·李世民:“澶淵之盟是何條件?”
鹹魚翻身:“澶淵之盟啊,就是北宋和遼朝在1005年那會兒,倆國家握手言和,簽了個和平協議。
按協議,宋遼成了兄弟國家,遼聖宗得叫宋真宗一聲“哥”。
宋朝這邊呢,每年會給遼朝送10萬兩銀子,20萬匹布,算是歲幣。
兩國以白溝河為界,誰也不惹誰,還特地在邊境開了貿易市場。
這協議一簽,宋遼之間的戰火算是熄了,倆國家安安穩了120多年,這期間,兩國的經濟、文化也交流得挺熱乎。”
宋·太祖·趙匡胤:“這般的協議,雖換得一時之安,卻也讓人瞧得咱們大宋軟弱了啊!
歲幣絹銀,年年供奉,這哪裡是兄弟之國,分明是買來的安寧。
若是我趙匡胤在位,定不會讓外敵如此輕視,咱們大宋的江山,要靠自己手中的刀槍來守護,而不是金銀財寶啊!”
秦·始皇·嬴政:“區區歲幣,歲歲北送,何其軟弱!
吾在位之時,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以武力定四海,何曾向人低頭稱臣?
真宗此舉,雖得一時太平,卻失萬世之威。大丈夫立於天地間,當以力證道,以德懷遠,豈能以金帛易尊嚴?”
唐·太宗·李世民:“以歲幣換太平,確是權宜之計。
澶淵之盟雖似屈辱,卻能保百姓安寧,商貿流通,亦不失為上策。
然則,為君者當自強,不可常以財物求安,否則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