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爛泥扶不上牆(第1/2 頁)
大中祥符二年
光幕之上,質疑與辱罵的彈幕如疾風驟雨,令趙恆面色陰沉,內心的不甘與憤怒如火山般蓄勢待發。
然而,他此刻需維持帝王的尊嚴,不可在群臣面前顯露分毫軟弱。
群臣的臉上也是火辣辣的疼,羞愧難當。
王欽若和陳堯叟察覺到了皇帝的情緒變化,他們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陛下,”王欽聲音中帶著一絲安撫,“古往今來,評價如江水東流,各有其味。澶淵之盟,實乃陛下之英明決策,它不僅為大宋爭取了和平安寧,更促進了兩國貿易之繁榮,真乃國之大幸也。”
陳堯叟緊隨其後,語氣中透著誠懇:“陛下英明,澶淵之盟實為高瞻遠矚,使大宋得以休養生息,國力日漸昌盛。後人之偏見,不過未窺全豹之言。”
王旦也附和道:“陛下,歷史評價往往受限於時代,吾等應以事實為依據,而澶淵之盟正是陛下深謀遠慮的明證。”
趙恆聽罷,神色稍緩,但不甘的情緒仍如烈火般在眼底燃燒:“愛卿們所言甚是,然朕心中依舊鬱結難舒。後世之人,何以將澶淵之盟視為軟弱表現?”
王欽若適時進言,語氣中帶著幾分蠱惑:“陛下,何不將此不快化為動力?留下詔書,教導後世君主,讓其明白澶淵之盟的深遠意義。此舉不僅正名,亦能彰顯陛下之智慧。”
然而,趙恆的語氣幾乎帶著咬牙切齒的憤慨:“留下詔書又有何益?後世竟言朕不配登泰山封禪!明朝皇帝得知朕登泰山後,竟不願再行此大典!”
趙恆的言辭中透露出深深的挫敗感與不甘,他的話語如同重錘,敲擊在在場每一位臣子的心上。
“陛下,”王欽若沉聲道,他的聲音在殿內迴響,充滿了不容置疑的自信,“泰山封禪,乃天命所歸,非人言所能左右。陛下登泰山,不僅彰顯了大宋的國力,更昭示了陛下的聖明與德澤。明朝皇帝之言,不過後世一隅之見,何足掛齒?”
陳堯叟接過話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激昂:“陛下所做的每一步,皆是為了大宋江山社稷的長遠考慮。後人之言,多有偏頗,未曾親歷其境,又怎知其中艱辛與智慧?”
王旦適時插入:“陛下,泰山封禪之舉,是您對國家、對百姓福祉的深思熟慮。明朝皇帝的決定,是他們自己的考量,與您無干。您的英明,歷史自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趙恆聽後,心中雖仍有不快,但群臣的言論漸漸讓他心緒平復。
正在這時,李沆緩緩站出,其正直之態,令人肅然起敬。
他開口道:“陛下,臣聞古人云,‘士可殺不可辱’,國家亦然。澶淵之盟雖為和局,卻蒙受後人非議,實乃對大宋國威之挑釁。臣以為,當以實際行動,一雪前恥,讓後世知我大宋不僅以和為貴,更以實力為尊。”
李沆的言辭,如同寒風,令朝堂氣氛為之一緊。
然而,王欽若與陳堯叟對視一眼,眉頭微蹙。
王欽若適時開口:“陛下,李大人所言,雖有豪情,然臣等以為,當以穩中求進,避免無謂之戰爭,以免百姓再受兵火之苦。”
陳堯叟接話道:“的確,臣以為,國力之強,不僅在於武力,更在於民心所向,經濟之繁榮。陛下應繼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讓四方皆知我大宋之寬厚與強盛。”
李沆聽後,面色一沉,言辭更加激昂:“二位大人之言,雖有理,但國之大事,豈可僅以一時之安逸而放棄尊嚴?
澶淵之盟固然是和局,但後世之非議,實為我大宋之恥。
臣以為,應以實力為本,輔以外交,方能真正確保大宋之長久和平與繁榮。”
王欽若與陳堯叟聞言,亦是毫不退讓,王欽若道:“李相,臣等並非主張放棄尊嚴,而是以為,實力與和平並行,方為上策。一味追求武力,恐將大宋置於危險之境。”
趙恆聞言,目光在李沆與王欽若之間來回,心中權衡著兩派意見。
最終,他長嘆一聲,語重心長地說道:“愛卿們,爾等的忠心朕都明白。
李愛卿,汝對大宋尊嚴的維護,朕感同身深。
王欽若與陳堯叟愛卿,爾等對民生的關切,朕亦銘記於心。
朕以為,國之尊嚴與民生安寧,二者皆不可缺。”
趙恆頓了頓,目光轉向王欽若,繼續道:“王欽若愛卿,汝所言‘實力與和平並行’,實為上策。
大宋應以實力為本,輔以外交,確保邊境安寧,同時內修仁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