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二世皇帝(第1/2 頁)
至元十九年
忽必烈目光深邃,似在追溯歷史長河。
“蒙恬,一介武夫,卻能以死明志,其忠烈之舉,令人歎服。”
他語氣中帶著幾分敬意。
一旁,劉秉忠捋了捋長鬚,緩緩道:
“陛下所言極是。
蒙恬之忠,不僅在於其對秦之忠誠,更在於他對先祖遺志的堅守。
其臨終遺言,實乃忠臣之典範。”
“然則,秦二世之昏庸,實乃國之大不幸。”
許衡接過話茬,語氣中難掩憤慨,
“蒙恬手握重兵,卻未有半點反心,足見其忠。
秦二世卻因小人之言,錯殺忠良,此乃自毀長城之舉。”
忽必烈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沉思:
“蒙恬之死,確是秦之大損。然秦二世之昏庸,又何嘗不是其咎由自取?
一國之君,若不能明辨是非,聽信讒言,終將自食其果。”
“正是,”劉整附和道,“秦二世之失,在於其不能識人用人,不能明辨忠奸。
蒙恬之死,實為秦之大憾,亦為後世之鑑。”
忽必烈沉吟片刻,目光轉向窗外,似乎在與歷史對話:
“蒙恬之死,雖為悲劇,卻也昭示了忠臣之義。
其以死明志,雖身死而名垂千古。秦二世雖得逞一時,終難逃歷史之審判。”
“陛下高見,”郝經拱手道,“蒙恬之忠,秦二世之昏,皆為後世君臣之鏡鑑。
願我大元能以此為鑑,君明臣賢,國泰民安。”
忽必烈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期許:
“願我大元,能以史為鑑,明辨是非,用賢任能,使天下英才盡歸我朝。
如此,大元必能長治久安,萬世基業,永固不搖。”
【二世皇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這年是壬辰年。
到了冬天,十月戊寅那天,二世皇帝心情大好,大赦天下,放了不少犯事兒的。
春天,二世皇帝帶著李斯出門溜達,一路向東,從碣石玩到海邊,再往南直奔會稽。
這一路上,但凡是他老爹秦始皇刻過字的地方,二世皇帝都要補上一筆。
把自己的名字和跟著的大臣們名字也給刻上,就像在朋友圈打卡一樣,炫耀一下他老爹的豐功偉績和德行。
玩得差不多了,才打道回府。】
豆包:“我也不知道為啥,我心中的胡亥一直都是一個發福的小胖子。”
綠色頭:“因為亥是豬的意思。”
太清晰:“取亥是因為他是亥時生的。”
誰要:“胡亥是亥時出生,母親是胡姬,所以取名胡亥。胡亥是嬴政最小的兒子,也是最寵愛的兒子。”
綠色頭:“我怎麼記得他的名字是嬴政起的胡人的小豬的意思,就是拿胡亥當小豬養的。”
裹了婆婆:“我覺得胡亥就是那種殘忍又天真的小孩。不是很聰明,但是足夠殘忍。”
明月湖:“登基都二十一了,還小孩?”
西漢·司馬遷:“胡亥,雖繼大統,實則無能,其政多舛,終致秦祚速亡。其人殘忍,又乏明智,實非明君之材。”
北宋·歐陽修:“胡亥之行,非帝王之道,其智不足,其心不仁,終致秦室之覆。”
南宋·朱熹:“胡亥之失,在於無德無能,其位非其所能守也,終致秦之速亡。”
萬曆三年
萬曆皇帝的目光從光幕上收回,聲音雖稚嫩卻充滿力量:
“張閣老,觀秦之覆轍,朕心有慼慼焉。
胡亥之昏庸,趙高之奸佞,蒙恬之忠烈,皆讓朕深感君臣之道,何其重也!”
張居正凝視著這位少年天子,心中泛起波瀾。
他深知,萬曆皇帝雖年少,卻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洞察力與決斷力。
“陛下所言極是。臣聞古語有云:‘君臣相配,如魚得水。’
秦二世之失,實為不辨忠奸,而棄置賢良於不顧。
蒙恬之死,不僅是一位忠臣的隕落,更是國家之殤。”
萬曆皇帝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張閣老,朕願以古為鑑,知興替,明得失。
朕欲開創盛世,必先立信義之基。
然,信義與權謀,孰輕孰重,朕猶未明。”
張居正聞言,沉吟片刻後答道:“信義乃國之本,權謀為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