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張良(第1/2 頁)
元豐元年
春意正濃,陽光透過窗欞,斑駁地灑落在沈括的書房內。
這位飽學之士輕輕放下手中沉甸的狼毫,目光從泛黃的古籍上悠悠收回,轉向光幕,此刻跨越千年,與未來世界的智慧碰撞交融。
他的眼神深處,是對世界奧秘永不止息的探詢,嘴角不經意間綻放出恬淡的笑容。
不覺間,沈括陷入了沉思。
世人皆曉吾沈某一生致力於格物致知,探尋萬物之理。
如今遙想千古後,聽聞後人討論海市蜃樓之謎,心頭湧起莫名的興致。
昔日吾在夢溪園內的歲月,靜心觀察實驗,屢次目睹奇異景象背後隱藏的自然法則。
光之軌跡,受大氣影響而變換,這是天地間執行不息的道理,並非超乎尋常的詭譎事物。
那時,熙寧年間編纂的《夢溪筆談》中,早已有所記載。
“海市者,水居之人常見之。……日照之下,水面如同明鏡,物影倒映其間,遂現城池樓閣之貌。”
表明,即便吾等古人未曾徹底理解其內在機理,但對於其表面現象已有深刻洞察。
今日聽聞後世學者闡述物理的精妙、折射的奇妙,內心波瀾難抑。
宇宙間每一事物均遵循其固有規律,非妖魔作祟所致。
誠如蘇子瞻所言:“造化鍾靈毓秀,陰陽交替晝夜,光線遊戲人間。”
作為追求學問之士,應懷揣求真務實之心,探索宇宙真諦,不應輕信鬼神之說。
吾自此以後,必將加倍努力鑽研,將所得見識與感悟一一記錄,使之流傳後世,使後代瞭解,自然界種種奇異顯現,均可透過科學予以解讀,無須憑空臆測。
復歸現實,沈括再度握緊筆桿,於宣紙上揮灑自如,繪製出數幀光線折射反射的影象,渴望將這份靈感與思索凝結,為未來世代留下更多啟迪與哲思。
【秦始皇從東邊晃了一圈回來,路過彭城,他想從泗水裡把周朝的鼎撈出來,就讓人齋戒祈禱,派了一千人下水摸鼎,但啥也沒摸著。
於是他往西南走,過了淮水,跑到衡山和南郡那邊去了。
他坐船過長江,到了湘山祠,結果碰上大風,差點過不去。
他問身邊的人:“湘君是啥玩意兒?”
他們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老婆,埋在這兒。”
秦始皇一聽,氣得不行,兩個女鬼還敢來害我。
派了三千苦力去砍湘山的樹,把山都染紅了。
然後,他從南郡那邊,經過武關,回去了。】
兔子帕特:“史記也不能全信。從洛陽拉著九鼎去咸陽,是怎麼經過江蘇的泗水的?”
誰要:“九鼎應該在南陽市泗水河裡。
因為王子朝帶著周王朝所有禮器和皇家典籍從洛陽逃往楚國,恰逢楚國發生內亂而滯留在南陽泗水河畔。
就是現在發掘的不見冢,出土了天子駕六車馬坑,南陽新野縣也出土了秦王撈鼎漢代畫像石,就在泗水河。”
漢民:“秦始皇那傢伙想撈周鼎,結果啥也沒摸著,哈哈,真是活該!”
漢民:“可不是嘛,他那派頭,還以為自己啥都能撈到呢,結果還不是空手而歸。”
宋民:“他過湘山祠那事更絕,被風一吹,差點翻船,老天爺這是要教訓他啊。”
鹹魚翻身:“嬴政:寡人鬥天鬥地鬥鬼神!”
兜兜:“砍光湘山以懲罰神靈。”
明月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把樹都給砍了,讓山禿頭。把山塗成紅色是秦朝的囚徒衣服就是紅色。”
唐·杜甫:“一鼎難求,湘山紅遍,帝王之怒,終成空嘆。”
北宋·蘇軾:“長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始皇一怒,湘山亦成赤壁。”
北宋·王安石:“始皇之志,可比移山填海,然天意難測,人力有時而窮。”
【再說,韓國有個叫張良的,他家往上數五代,都是韓國的高官。
等到韓國完蛋了,張良把家產全撒了,一心想著怎麼給韓國報仇。
秦始皇二十九年,就是公元前218年那會兒,他往東邊溜達,到了陽武的博浪沙。
張良讓一壯漢拿鐵錘想幹掉秦始皇,結果手一抖,錘子砸偏了,只砸中了旁邊的副車。
秦始皇嚇得不輕,讓人滿世界找人,但刺客跟泥鰍似的,抓不到。
於是,他下令全國大搜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