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坑儒(第2/2 頁)
非顛倒輕重?”
漢民:“扶蘇公子說得對啊,這法治過頭了,遲早要出事的。”
清民:“那他也不該這樣反駁他老爹啊,他老爹還是皇帝呢,被一群人說壞話,還不能殺了?”
明民:“對,這扶蘇也太不孝了。”
鹹魚翻身:“扶蘇不孝?扶蘇就是孝死的!”
嘉佑元年
“諸位愛卿,”宋仁宗放下手中茶盞,目光溫和而深邃,
“秦始皇一節,頗引人深思。諸位對此有何見解?”
司馬光起身:“陛下,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強盛秦朝,功不可沒。
然而他焚書坑儒,重法治而輕仁政,此乃其失策之所在。
《春秋》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
秦始皇雖以雷霆手段平定六國,然其苛政,終致民怨沸騰,國祚不長。”
范仲淹點頭附和:“司馬大人言之有理,秦始皇之苛政,實為後世之鑑。
《孟子》亦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秦始皇此舉,恐有顛倒輕重之嫌。”
文彥博緩緩開口:“臣以為,秦始皇好大喜功,阿房宮之建,勞民傷財,實乃奢侈無度。
《漢書》曾言,奢侈之風,終致國力空虛,民不聊生。
此為後世帝王當引為鑑戒。”
歐陽修目光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秦始皇求仙問道,忽視民生疾苦,此乃其短視之處。
《論語》有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始皇未能體恤百姓,終失民心。”
包拯言辭中透露著堅定:“秦始皇不容異己,焚書坑儒,此舉實為國之大忌。
言論自由,乃國之基石,若君主不能容忍異見,國家之基必不穩固。”
宋仁宗靜靜聆聽,目光中流露出讚賞與思考:“諸位愛卿,所言極是。
秦始皇之功,雖昭昭於日月。秦始皇之過,亦歷歷於人心。
朕雖未言治國之策,然諸位所論,實為治國之大智慧,朕深感欣慰。”
“陛下聖明。”滿朝文臣齊聲應道,心中對宋仁宗的敬佩之情更甚。
歐陽修輕笑,目光流轉:
“臣聞秦始皇雖有焚書坑儒之過,但其統一文字、度量衡之舉,亦為後世帶來便利。
歷史人物,功過並存,後人當以全面之視角,公正評價。”
司馬光頷首:“誠哉斯言,歷史人物之評價,實需客觀公正。
秦始皇之為,既有開疆拓土之功,亦有苛政暴君之過。
後世評價,當兼而論之。”
范仲淹附和:“然陛下,治國者,當以秦始皇為戒,明德慎罰,以仁義治國,方能長久安寧。”
文彥博亦言:“臣等雖論秦始皇,實為鑑古知今。
望陛下以秦始皇為鏡,明察秋毫,使吾朝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
歐陽修語重心長道:“陛下,秦始皇之行事,雖有可取之處,然其苛政暴行,實為後世警鐘。
陛下仁德治國,定能開創盛世。”
包拯則言:“陛下,臣願陛下廣開言路,容百家之言,以言論自由為基石,使國家更加興盛。”
宋仁宗微笑頷首,心中對臣子們的智慧與忠誠充滿感激:“諸位愛卿,所言皆是至理名言。
秦始皇之事,雖為前朝舊事,然其教訓,值得吾等時時警醒。
望吾朝上下,以史為鑑,明德慎罰,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