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最後的驕傲(第1/2 頁)
【張耳和陳餘跑到邯鄲,聽說周章那邊撤退了,更糟糕的是,那些給陳王四處打仗回來的將領好多都被小人陷害,慘遭滅門。
倆人合計了一下,勸武信君(就是趙歇),說老兄啊,咱得自己當王。
於是到了八月份,武信君真就宣佈自己是趙王了,提拔陳餘做大將軍,張耳當右丞相,邵騷成了左丞相,然後派人告訴陳王。
結果陳王火冒三丈,想把武信君他們留在陳地的一大家子全殺了,再出兵幹掉趙王。
不過,他的相國房君挺冷靜,說:
“咱們還沒搞定秦國呢,先殺武信君家裡人,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還不如恭喜他,讓他趕緊領兵往西打秦國。”
陳王想想也是,聽了相國的話,把武信君他們家人軟禁在皇宮裡,給了張耳兒子張敖一個成都君的名號。
派使者過去跟趙王說恭喜,催著他快點發兵西進。
但是張耳和陳餘對趙王說:“你在趙地稱王這事,其實楚國根本不願意,他們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
要是楚國滅了秦國,下個盯上的肯定就是你。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你別忙著西進了,先往北邊拿燕、代,南邊把河內收了,這樣你的底盤才穩。
到時候,你南邊有黃河擋著,北邊又有燕、代護著,不管楚國能不能贏秦國,都不敢隨便對你動手。
趁著楚秦兩敗俱傷的時候,咱們正好坐享其成,天下事也就容易多了。”
趙王一聽,覺得靠譜,就不西進了,轉頭讓韓廣去佔燕地,李良拿下常山,張黶則負責上黨。】
鹹魚翻身:“趙王歇和齊王三兄弟也算是六國貴族後代出類拔萃的最後驕傲了。”
西漢·司馬遷:“趙王此舉雖穩一時之局,卻失大義,長遠看恐難成氣候,畢竟合縱連橫,需審時度勢,不可輕言自立。”
三國·諸葛亮:“張耳與陳餘,智者也,識時務者為俊傑,其謀略雖出於私,卻亦合於國之大計。”
南宋·岳飛:“趙王背盟自立,乃失信之舉,雖得一時之安,卻失天下之望,非長久之策!”
明·太祖·朱元璋:“亂世之中,自立為王雖可圖一時之快,卻需有吞併四海之志,否則終將為他人所並。”
三國·曹操:“趙王此舉,雖得一時之安,卻種下日後禍根。”
唐·太宗·李世民:“治國如弈棋,需步步為營,趙王此舉,雖解一時之危,卻失大局觀。”
清·紀曉嵐:“諸位高見,趙王此舉確是棋差一著,不過,若無這般反覆,咱們後人又怎會有這許多談資呢?”
落落餘暉:“要是我是趙王,肯定先立威於天下,再圖謀長遠,不過歷史上的英雄,往往都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咱們也就圖個樂呵。”
夜月:“趙王歇這事,不就是職場上那點兒事兒嘛,升職加薪,自我獨立,有時候也得看準時機。”
萬曆三年
“張閣老,”萬曆皇帝啟齒,聲雖童稚,力透金石,
“覽趙王歇行徑,朕頗覺君臣間機巧幽微。
彼自封為王,暫脫險境,然此策難稱經綸。”
張居正聆音,眸中精光一閃:“聖上慧鑑!
趙王舉措,雖獲片時之寧,實則播撒日後患咎。
古賢有云:合縱連橫,須量時度勢,豈可率性而動?”
“西漢班固載,趙王此舉雖穩瞬息風雲,卻是悖逆大義。”
萬曆皇帝言談間,飽蘸史家之思,
“放眼長遠,恐難以興盛,此話怎解?”
張居正默想少頃:“班固之論,洞悉趙王眼界有限。
自立王者,僅解近憂,罔顧與列侯之關聯,未籌謀亂世立命之法。”
“張耳、陳餘,皆智者也。”萬曆皇帝沉吟,
“審時度勢者,方為豪傑,其籌劃雖基於私利,卻契合國運宏圖。
張閣老,此言何義?”
張居正撫須一笑:“張耳、陳餘誠然明智。
獻策雖源於私心,卻兼顧社稷久遠。
趙王倘若採信,或可穩控時局,靜守以勝。”
“宋將嶽武穆曾言,趙王叛盟獨霸,乃背信棄義。”
萬曆皇帝蹙額,“雖暫獲平安,卻喪盡民心,絕非善策。”
張居正頷首贊同:“嶽將軍一針見血。
誠信為立國基石,趙王抉擇,雖穩當前,卻鑄就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