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措安饑民魚水喻(第2/3 頁)
去打。
那黎陽倉外的饑民怎麼解決?
唯一的解決之法,還真就是李善道想出的,把饑民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使他們不聚在一處。
然而,這個辦法,限於此前手上沒有“地盤”,李善道只能想,不能做。
現在不同了,他已經打下了武陽郡,有了一整個郡的地盤了!
,!
那麼,在回來的路上,他就在想,是不是就可以把解決饑民聚集這件事,提上日程了?
把這數十萬饑民,不說全部,至少部分,遷移到武陽郡去。
李善道說道:“長史,我意兩措。”
“何兩措也?敢請將軍示其詳。”
李善道說道:“賈參軍之所進言,固然有理,糧被委棄,確然糟蹋,然饑民數百里、至千里來投,所為者何?求食飽腹而已。今若閉倉門,不準彼眾取糧,勢必傷我軍‘義’名。且則,人孰無情?倉中儲糧累滿,可若竟令饑民餓殍於外,於心何忍?這麼做,與江都的那個昏君何異!亦傷我軍‘仁’名。故此,閉倉,不放糧,不可取!我現已回黎陽,長史,你我這兩日就擇任倉城典掌,選取幹吏,製作文券,然後約束饑民,依次、按量取糧。此措之一也。”
郭孝恪出身大族,從小錦衣玉食,富貴慣的了,人雖豪氣,驕奢卻有,說實話,他對李密不準再開倉放糧的這道命令,他是沒有任何的牴觸心理的,也所以,他才會一接到徐世績的轉令,——徐世績是他的主官,也是李善道的上官,因他才會立即就執行,甚至連跟李善道說一聲都沒有,卻於此際,見李善道這般嚴肅,他遂亦收起微笑,對這件事才重視了些。
思考了下李善道提出的這第一個對措,他說道:“將軍,難處俺剛才已經說過了。不是不能依券給糧,幾十萬饑民,怎麼依券給糧?將軍今雖已還黎陽,若按此行,人手怕仍不夠!”
“所以,我還有第二措。”
郭孝恪問道:“將軍,第二措是甚麼?”
“武陽郡今已為我魏所有,武陽郡轄十四縣,田地肥沃,昔郡中盛時,口百餘萬。今海內亂,前時又發大水,武陽郡現在的民口,已遠不如那時多了。我在武陽郡時,有過一次巡行各縣,各縣之田,頗有荒蕪。武陽郡又鄰著黎陽,相距不遠。故我以為,不妨可將黎陽倉城外的饑民,遷移部分,到武陽郡去。這樣,黎陽倉城外的饑民少了,咱們管理的人手不就夠了?”
郭孝恪怔了下,說道:“遷到武陽?”
“此即我之第二措也。長史以為可否?”
郭孝恪撫摸鬍鬚,做些思慮,說道:“遷部分饑民到武陽郡,要說也不是不行。可有一點,將軍想到沒有?饑民,會願意遷去武陽郡麼?”
“對大部分的饑民言之,武陽郡是個陌生地方,不願意去,亦在情理中,但是長史,若承諾饑民,凡遷武陽者,悉給田地、免一年賦稅,此外,再給糧、錢若干,足以他們一年的生計的話,長史覺著他們還會不願去麼?”
郭孝恪說道:“將軍之意是?”
“前我在武陽巡縣時,見縣田荒蕪,已令郡縣統計各縣現下荒蕪的田地,各有多少。估計,再用不了幾天,統計出來的數字,就能報到黎陽來了。”
郭孝恪說道:“將軍打算把武陽郡荒蕪的田地,分給饑民?”
“我之此措何如?”
郭孝恪斟酌了下,說道:“若給田地、糧錢、免一年賦稅,饑民中或有願往武陽者。將軍,以你估算,能遷多少饑民到武陽郡?”
“這得等武陽郡荒蕪田地的總數報上來,才好確定。不過以我巡縣時所見的田地荒蕪的情況,大致估摸之,多了不敢說,十幾萬、一二十萬,總是能安置下的。”
郭孝恪說道:“一二十萬,那倉城外剩下的饑民仍然很多啊!”
“澶淵、臨河,長史不是攻下了麼?此兩縣也可安置。若仍不足,我聽說,長史數攻衛縣未下,衛縣,咱也可以再攻!汲郡餘下的諸縣,也可以去打!反正汲郡和武陽郡的狀況差不多,田地亦不少荒蕪。任田荒蕪,豈不可惜?倉城外今勞力充足,正是人、田兩得,兩全其美。”
郭孝恪摸著鬍鬚,又想了一會兒,笑道:“將軍,不是兩全其美,是一舉四得。”
“哦?”
郭孝恪說道:“若攻衛縣、汲郡餘縣,兵力須得充實,後勤輜重上,民夫亦不可缺,如此,則就可暫時地緩解眼前黎陽倉城外饑民群簇的情況,便於實行將軍的第一措,把放糧此事給管理起來,此為又一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