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棄還洛口權宜舉(第2/3 頁)
驍悍的關中鐵騎,衝鋒馳突,李密雖急遣了騎兵迎戰,失了先機,不是敵手。
李密部的騎兵先潰,繼而霍世舉引騎直衝李密、裴仁基部的步陣。龐玉適時地調上精銳跟上。段達引洛陽守卒搖旗吶喊,並分出部分兵馬,前出助戰。李密部的步陣隨之大亂,遂致大敗。
隋兵追逐砍殺,李密、裴仁基帶出來迎戰的部曲,半日功夫,傷亡泰半!
這傷亡的泰半將士,都是李密部的精銳。
,!
除了這泰半傷亡的出戰將士,還另有兩個李密行軍元帥府的重要人物死在戰中,一個是左司馬楊得方,一個是右司馬鄭德韜。司馬,在幕府的吏職中,僅次長史。兩個司馬也都戰死了。
這對李密部軍心、士氣的打擊會有多大,可想而直。
因儘管屯在回洛倉的各營兵馬,合攏尚眾,李密軍中將士沮喪,見段達、龐玉、霍世舉部卻因為此戰之勝而士氣倍增,李密亦是當機立斷,便做出了暫棄回洛的決定,領部還回洛口。
客觀地說,李密退回洛口的這個決定,是個正確的決定。
一則,士氣已衰;二則,各營兵馬雖然合攏尚眾,但多是郝孝德等此類的義軍,非是李密的嫡系,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待在回洛倉,段達、龐玉、霍世舉肯定會趁勝再戰,李密部說不得,底下來就會連吃敗仗,敗仗吃得一多,郝孝德等的軍心就會散了,事就不可為矣。則暫避其鋒,且先放棄回洛,退還洛口,待將士氣收拾起後,再還回進戰,自方為上策。
……
出戰將士傷亡泰半,左、右司馬楊得方、鄭德韜俱皆戰死,這兩個情況,徐世績都沒在急報中說,所以,李善道、郭孝恪、劉黑闥、趙君德等對這兩個情況也都還不知。
但李密暫棄回洛的真正緣由是因士氣這點,郭孝恪已然察出,他說道:“將軍所指甚是。魏公此仗敗後,元氣固是未損,可士氣難免有挫,則於此際,暫避猖敵之鋒銳,還洛口以整軍,實乃應對之上策。劉校尉,且等些時日吧,魏公兵還回洛的訊息,一定會傳到咱們這兒!”
——大都督,是楊堅時的軍職名稱,校尉是楊廣改後的軍職名稱,這兩個是一回事。
劉黑闥說道:“是,剛才是俺一時震驚,說錯話了。魏公天授之才,英明神武,用兵如神,一場小挫,確實不算甚麼。賢弟與長史說的對,必然不日之後,魏公定就會重據回洛。”
到底不是李密的嫡系,也不是瓦崗本系,李密連戰連勝、所向無前時,像劉黑闥這類後來投從的別部義軍,當然樂意跟著吃香喝辣,李密一遇挫折,他們不自覺的就有點旁觀的意思了。
且也不用多說。
只說議論罷了徐世績送來的這道軍報,趙君德遲疑說道:“二郎,魏公新敗,饑民安置這事兒,你還要不要給他上書?”
趙君德這話,倒也是。
李密才吃個敗仗,這會兒哪有心思去理會黎陽倉外的饑民?若於這時,再就此事上書與他,反會顯得李善道、郭孝恪不知輕重。都什麼時候了!還拿這點事煩人?
然話說回來,但也不能因為李密吃了個敗仗,就把饑民安置這事兒給停頓下來。
要知,這數十萬黎陽倉城外的饑民,李善道可不僅僅是把他們當饑民看待的!
劉秀是何以在河北立住腳的?靠的是他擊敗了銅馬義軍,盡得了數十萬的銅馬降人。黎陽倉外現下的這數十萬饑民,某種程度而言,就是李善道的“銅馬義軍”。
把這數十萬饑民安置下來以後,他們一來可以成為李善道的兵源;因為是李善道安置的他們,給了他們田、給了他們糧錢,二來,也能較容易地得到他們的忠誠。
兩個好處之外,還有第三個好處。
即可以透過安置這數十萬饑民,給河北等地的饑民、百姓打個樣,讓河北等地的饑民、百姓都知道,他李善道是真心愛民,真的仁義,跟著他,有田有食,算是個很好的政治宣傳。
這麼大的三個好處,李善道是安置饑民此事,一天也不想再拖了。
他尋思了下,說道:“數十萬饑民,聚於一倉城外,嗷嗷待哺,處置若晚,變故恐生。這件事,不能拖了。不過,四郎說的也不錯,魏公新敗,此際或無心饑民之事。那要不然,就這樣吧,長史,給魏公的上書,你我先不呈,先把給徐大郎的上書呈上,怎樣?”
“好,將軍的此法好。上書呈與徐公後,可煩請徐公,視時機稟奏魏公。”
李善道拍板決策,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