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慮良將長史議慎(第1/3 頁)
能不能十天之內,攻下清河縣城?
李善道是沒有這個把握的。
清河縣城的城防的嚴備程度,從他自起兵到今,在所有打過的城中,可謂首屈一指。
守城的主將楊善會,以往的戰績又是無論大小戰,百戰百勝。
同時,反觀己軍,野戰的大仗、勝仗是打過不少了,但攻堅之戰,卻委實是打得不多,且打的還多是濮陽這類,基本一攻即下的城,在攻堅上,缺乏足夠的經驗。
因此,這回打清河,李善道作為主將,外在表現出來的態度,固是舉重若輕,然實際上,他是極其重視。——也所以,他之前雖然調守兵出城的計,儘管用了兩回都沒獲成,還是又用了第三回。於今,是在三次用計都宣告無用,已是別無他法的情況下,他才下了強攻的決心。
前世時,李善道讀書,看一些介紹大戰、硬仗的文章時,有時會專門提到,主將在戰前時候,下決心之困難,現在,他理解這種困難了。主將的一道命令下去,拿這次打清河來說,加上郭孝恪帶到堂邑的黎陽新兵,便是兩三萬的將士要前赴後繼,兩三萬條鮮活的生命,往長遠裡說,甚至另有他這個現已在逐漸成型的“小政治軍事集團”的前途命運,就都包括在中了!
這個決定,又怎會能夠下得那麼輕易?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此言,半點不錯!
也正是因內心中,實際上充滿了對此戰的重視,於第二天,親率主力一萬五千步騎,以及武城縣又徵募的和漳南縣送來的總計千餘民夫,踏上征途,在次日下午到了清河縣城外後,李善道一邊命各部在先已抵達的劉黑闥選擇的築營地點加緊築營,一邊與迎接他的劉黑闥、張升、陳敬兒、羅忠等,帶上李文相、于志寧等眾文武屬從,自到城近處,再次察看敵之城防。
比之上次所見,城防的變化不大。
主要是出現了兩個新的情況。
一個是城頭上,多了幾架小型的投石車;一個是城牆的垛口外,多了很多的鐵籠子。
清河縣城城上的大型守城器械,本就不少,現又多了幾架投石車,攻城的難度又被增加了。
李善道手搭涼棚,眯著眼,瞧了會兒那些鐵籠子,辨不出其用,指著問道:“那些是甚麼?”
劉黑闥等昨晚已經見到這些鐵籠子的用處了。
陳敬兒稟道:“郎君,那些是守卒取光照明所用。籠中裝滿了木炭,點燃後,風一吹就是個大火球,將城下一直到護城河畔的這段區域,全部都照得通明雪亮。”
“這倒比點火把、生篝火省事多了。”李善道多瞧了幾眼,把這一招記在了心裡。
陳敬兒答道:“不僅省事,因數量多、又是掛在城牆外側,比火把、篝火好像是還更能照亮。”
“城西、城南,你們去看了麼?城頭上也多出來這些鐵籠子、投石車了麼?”
劉黑闥嘿了聲,說道:“城西沒見投石車,城南也多出來了。鐵籠子,四面城牆皆有。”
清河縣城的西邊,離漳水已夠近,擺不開攻城陣型,東邊離永濟渠更近,攻城的陣型越發根本沒法擺開,所以李善道沒問城東。但卻連城東,都有鐵籠子取亮,楊善會的謹慎可見一斑。
“護城河內側羊馬牆後頭的城防狀況,瞧了麼?”
羊馬牆,即是護城河內側岸邊的那一道一人多高的土牆。
劉黑闥說道:“上望樓望了,和護城河外的情況一樣,也是各以鐵蒺藜、壕溝、鹿砦與拒馬,分別構築的三層防線。”罵了聲,“他媽的,這狗日的楊善會是不是閒的沒事幹?不肯遣兵出城,來與咱戰,卻把他的城外,內三層、外三層,搞得密密麻麻,盡是障礙!忒惹人厭!”
目光在護城河外,從南到北,層次分明的鹿砦與拒馬區、壕溝區、鐵蒺藜區這三層防守區域上,再又看了幾看,李善道說道:“走,上望樓上看看。”
上望樓,不僅是為看羊馬牆後的情況,也是為居高臨下,看看城中的情況。
劉黑闥的營已經築得七七八八,望樓搭在他的將帳外不遠。
眾人進到劉黑闥營中,上到望樓。於眾人的簇擁中,李善道按住欄杆,展目眺望。
先看羊馬牆後,果如劉黑闥所言,亦是次第鋪開的三層防禦區域。鐵蒺藜區在最外,緊挨著羊馬牆;中間是幾條交錯的壕溝;最裡邊,離城牆較近的地方,是擺列如梅花的鹿砦、拒馬。
護城河外、護城河內,這“裡三層、外三層”的防守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