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古文解析: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第1/3 頁)
一、《黃帝內經·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的原文與譯文,並嘗試從周易哲學的角度進行深度解析:
原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譯文:
人體氣血的一般規律是,太陽經通常多血少氣,少陽經通常少血多氣,陽明經通常多氣多血,少陰經通常少血多氣,厥陰經通常多血少氣,太陰經通常多氣少血,這是自然的規律。
足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裡,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裡,這是足三陰三陽經的陰陽關係。手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與心包經互為表裡,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裡,這是手三陰三陽經的陰陽關係。
現在知道了手足陰陽經的病變情況,凡是治病,必須先去除瘀血,才能消除病痛,觀察病人的慾望,然後瀉其有餘,補其不足。
要知道背部腧穴的位置,先測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取其一半,再用其他草棍量取一半的長度,然後用這根草棍的兩端支撐起來,再舉起它來測量背部,讓草棍的一端在上面,與脊柱的大椎穴相平齊,兩端在下面,在下面的一端所對應的位置,就是肺的腧穴。再向下量取一次,是心的腧穴。再向下量取一次,左邊是肝的腧穴,右邊是脾的腧穴。再向下量取一次,是腎的腧穴。這就是五臟腧穴的位置,也是艾灸、針刺的法度。
形體安逸但精神苦悶的人,疾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應用艾灸、針刺的方法。形體安逸且精神愉快的人,疾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時應用針刺、砭石的方法。形體勞累但精神愉快的人,,疾病多發生在咽喉,治療時應用藥物。形體多次受到驚恐,經絡不通,疾病多發生在肢體麻木不仁,治療時應用按摩、藥酒的方法。
針刺陽明經可以出血出氣,針刺太陽經可以出血但不宜出氣,針刺少陽經可以出氣但不宜出血,針刺太陰經可以出氣但不宜出血,針刺少陰經可以出氣但不宜出血,針刺厥陰經可以出血但不宜出氣。
從周易哲學角度的深度解析:
(一)陰陽平衡與氣血關係:
陰陽對立: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基本概念。對應到《血氣形志篇》中,人體的氣血也有陰陽之分,如氣為陽,血為陰。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少血多氣等不同經絡的氣血特點,體現了陰陽的差異和對立。這種對立關係是人體生理的一種自然狀態,但也需要保持相對的平衡。如果某一經絡的氣血陰陽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陰陽互根:周易中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在人體氣血中,氣和血也是相互依存的。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能載氣、養氣。例如,陽明經多氣多血,說明氣血相互滋生、相互促進,保持著一種較為平衡的狀態。而當氣血某一方面出現問題時,會影響到另一方面,正如陰陽之間的相互影響。
陰陽轉化:周易強調陰陽的相互轉化。在人體的疾病治療過程中,也體現了這種轉化的思想。比如,透過針刺等治療方法,調整經絡的氣血陰陽,使失衡的狀態轉化為平衡狀態。例如,根據不同經絡的氣血特點,針刺陽明經出血氣,是為了調節陽明經的氣血陰陽,使其恢復平衡,這就是一種陰陽轉化的體現。
(二)表裡關係與陰陽交感:
表裡相應:《血氣形志篇》中提到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等手足陰陽的表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