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素第37章 氣厥論(第3/4 頁)
的病變;肺消病的症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是難以治癒的死證。肺臟中的寒邪轉移到腎臟,就會出現湧水的病變;湧水病的症狀是按壓腹部不硬,但由於水氣停留於大腸,所以快走時能聽見腸中鳴響,好像口袋裝水一樣,這是水邪引起的疾病。
脾臟中的熱邪轉移到肝臟,就會出現驚恐和鼻子出血等症狀。肝臟中的熱邪轉移到心臟,就可能造成死亡。心臟中的熱邪轉移到肺臟,轉變為膈消病。肺臟中的熱邪轉移到腎臟,轉變為柔痓病。腎臟中的熱邪轉移到脾臟,就會損傷脾臟的陰氣,成為腸癖病,是不可治療的死證。
胞宮和精室的熱邪轉移到膀胱,則會出現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的熱邪轉移到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造成口腔潰瘍。小腸的熱邪轉移到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引發痔疾。大腸的熱邪轉移到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胃的熱邪轉移到膽,也叫做食亦。膽的熱邪轉移到腦,則鼻樑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病,是指常鼻流濁涕不止,如果熱邪損傷了鼻中的血淵,可導致鼻中流血,兩目不明。以上各種病症,皆是由於臟腑之氣逆亂導致的。
四、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面對《素問·氣厥論》的深度解析:
1. 陰陽互動觀:
陰陽屬性與病症: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在《氣厥論》中,寒與熱的相互轉移就體現了陰陽的這種特性。例如,文中提到“腎移寒於肝”“脾移熱於肝”等,寒屬陰,熱屬陽,臟腑之間寒熱的轉移,就如同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與轉化。當寒邪或熱邪在臟腑間轉移時,會導致相應臟腑的病症,這反映了陰陽失衡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如腎中寒邪轉移到肝,會出現癰腫少氣的症狀,癰腫可視為陰寒之邪積聚區域性形成的實證,少氣則是陽氣受損的表現,體現了陰盛陽衰的陰陽失調狀態。
陰陽平衡與治療:周易強調陰陽平衡的重要性,這與中醫治療的理念相契合。在《氣厥論》中,對於因寒熱相移導致的病症,治療的關鍵在於調整陰陽的平衡。例如,當熱邪過盛時,需要清熱瀉火以恢復陰陽平衡;當寒邪過盛時,則要溫陽散寒。這種治療思路與周易中透過調整陰陽來達到和諧狀態的思想是一致的。
2. 剛健有為觀與坤厚載物觀:
人體正氣與剛健有為:周易中的剛健有為觀強調人要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在人體中,正氣就如同剛健的陽氣,具有抵禦外邪、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氣厥論》中提到的各種病症,很多是由於臟腑之氣的厥逆,導致正氣受損,外邪得以入侵。因此,保持正氣的充足和執行通暢,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以培養和維護人體的正氣,體現了剛健有為的精神。
臟腑功能與坤厚載物:坤厚載物觀強調大地的寬厚包容,在人體中,臟腑的功能也需要具備這種包容和承載的特性。《氣厥論》中描述的臟腑之間寒熱的轉移,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反映了臟腑功能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每個臟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職責,但又需要與其他臟腑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脾胃為後天之本,具有運化水谷的功能,它需要將水谷精微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滋養全身;而其他臟腑的功能正常,也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種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體現了坤厚載物的包容和協調精神。
3. 變化發展觀:
疾病的演變:周易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氣厥論》中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傳變過程也體現了這一觀點。文中詳細描述了寒熱之邪在五臟六腑之間的轉移和由此引發的各種病症,這些病症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邪氣的轉移和人體正氣的強弱不斷演變。例如,心移熱於肺,起初可能只是輕微的熱證,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傳變為“膈消”等更為嚴重的病症。這提示醫生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要動態地觀察病情的變化,根據不同階段的病症特點進行相應的治療。
治療的應變:基於疾病的變化發展,治療方法也需要隨之靈活應變。周易中的變化發展觀要求人們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在中醫治療中也是如此。《氣厥論》中對於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如“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治療時需要清熱涼血;“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治療時則要溫陽利水。這說明醫生在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疾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適應病情的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