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解析素第33章 評熱病論(第2/4 頁)
多的力量。
二、《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主要論述了多種熱病的病機、症狀、預後等內容,是中醫理論中對熱病研究的重要篇章。以下是對其具體的分析:
1. 陰陽交:
症狀表現:患者汗出後隨即又發熱,脈象躁動急速,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且不能進食。
病機:人體出汗本應是邪氣退卻、精氣戰勝邪氣的表現,精氣勝則能食且不再發熱。但陰陽交患者汗出後復熱,是邪氣勝過了精氣。不能進食則精氣缺乏後續補益,導致病邪留滯體內。
預後:這是一種危重症,預後不良,《熱論》中提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陰陽交患者的脈象與汗出不相應,是精氣不能勝邪,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2. 風厥:
症狀表現:患者全身發熱、汗出,煩悶且煩悶不因汗出而緩解。
病機:出汗後發熱不退是風邪侵犯所致,煩悶不解是由於下氣上逆。太陽主管全身陽氣,最先受邪,少陰與太陽相表裡,少陰受太陽發熱的影響,其氣向上逆行導致厥。
治療方法:應針刺太陽、少陰表裡兩經,即刺太陽以瀉風熱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氣,並內服湯藥。
3. 勞風:
症狀表現:勞累後出汗,病邪侵犯肺部,使人頭和脖子硬,頭目昏眩、看東西模糊,吐粘痰,怕風吹,身體寒冷併發抖。
預後及治療:精力旺盛的青年人經適當治療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老年人七日始愈。患者咳出青黃色粘痰,應使痰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否則會傷肺,甚至導致死亡。
4. 腎風與風水:
腎風症狀:面部浮腫,影響言語。
誤治後的表現:腎風患者本身體虛不應當針刺,如果誤刺,五天後病氣必然發作,會出現少氣、定時發熱、發熱從胸背上至頭部、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心煩不能進食、不能仰臥,仰臥則咳嗽加重等症狀,此時病名為風水。
這一篇還提出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重要觀點,強調了人體正氣不足是邪氣侵襲的基礎。該篇對於中醫臨床中認識和治療熱病及其變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以下是《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的原文與譯文:
原文: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譯文:黃帝問道:有的溫熱病患者,出汗後隨即又發熱,脈象躁動急速,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且不能進食,這種病叫什麼呢?
原文: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譯文: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名叫陰陽交,得了這種病的人是會死的。
原文:帝曰:願聞其說。
譯文:黃帝說:我想聽你說說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譯文:岐伯說:人所以能夠出汗,是依賴於水谷所化生的精氣。現在邪氣與正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能夠出汗,這是邪氣退而精氣勝的表現。精氣勝,就應該能吃東西而不再發熱。如果發熱一再發作,這是邪氣還存在的緣故。出汗是精氣抗邪的表現,現在出汗後又發熱,是邪氣勝。不能吃東西,是精氣缺乏來源以供養,邪正相搏而病邪留著不除,病人的生命就會立即發生危險。《熱論》說:汗出而脈象仍躁盛的,是死證。現在脈象與出汗不相應,這是精氣已經不能勝過病邪,死亡的徵象是很明顯的。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是失神的表現,失神也是死證。現在已見到了三種死證,卻沒有一點生機,病雖可能稍有減輕,但終究是要死亡的。
原文: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譯文:黃帝說:有的病人身體發熱,出汗,心中煩悶,煩悶不因出汗而緩解,這是什麼病呢?
原文: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譯文:岐伯說:出汗而身體發熱,這是感受了風邪;出汗而煩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