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古文解析:五藏生成篇第十(第1/2 頁)
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10章 五藏生成篇第十
古文: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
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火臺)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
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括
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溼,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二、對古文的深度解析:
深入剖析人體內外關聯與疾病徵象:
在人體這一精妙而複雜的系統中,心、肺、肝、脾、腎這五臟之間存在著奇妙而緊密的聯絡,它們與身體的各個部分相互呼應,共同維持著生命的平衡與和諧。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心與脈相連,其榮潤反映在膚色上,而心又受腎的主宰。同樣,肺與皮相合,其榮潤體現於毛,而肺又受心的影響;肝與筋相配合,其榮潤顯現於爪,肝又受肺的制約;脾與肉相融合,其榮潤表現於唇,脾又受肝的統御;腎與骨相聯合,其榮潤反映在發上,腎又受脾的主導。這種相互關聯的關係,構成了人體內部的動態平衡。
然而,當飲食不當之時,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這五味的過度攝取會打亂身體的平衡,導致各種不適和病變。而“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則揭示了五臟對五味的特殊需求,這種需求的滿足也是保持健康的關鍵之一。
五臟之氣所顯現的顏色也能反映出身體的健康狀況。“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火臺)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這些死色預示著嚴重的疾病;而“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則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