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內經玉論蘊奇章(第3/4 頁)
: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岐伯說:太過會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於說話;不及則使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飢餓之狀,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脹滿,小便變常。
(二)關於脾脈的討論:
原文: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譯文:黃帝道: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其變化各異,但獨未論及脾脈,究竟脾脈主何時令?岐伯說: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髒,以灌溉四旁。黃帝道: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得見嗎?岐伯說: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黃帝道:有病的脾脈怎樣?岐伯說: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黃帝道:先生說脾為孤髒,位居中央屬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過和不及各發生什麼病變?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
(三)關於疾病傳變與生死的論斷:
原文: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佔死生之早暮也。
譯文:黃帝驚悟書肅然起立,敬個禮道:很好!我懂得診脈的要領了,這是天下極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奇恆》等書,闡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總的精神在於一個“神”字。神的功用運轉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卻,倘若回而不轉,就失掉它的生機了。極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跡象不顯而盡於微妙,把它著錄在玉版上面,藏於樞要內府,每天早上誦讀,稱它為《玉機》。五臟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於其所生之髒,傳於其所勝之髒,病氣留舍於生我之髒,死於我所不勝之髒。當病到將要死的時候,必先傳行於相剋之髒,病者乃死。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死亡。例如,肝受病氣於心髒,而又傳行於脾臟,其病氣留舍於腎臟,傳到肺臟而死。心受病氣於脾臟,其病氣留舍於肝臟,傳到肝臟而死。肺受病氣於腎臟,傳行於肝臟,病氣留舍於脾臟,傳到心臟而死。以一日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屬五臟,就可以推測死後的早晚時間。
(四) 關於虛實病症的討論:
原文:黃帝曰:餘聞虛實以決死生。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譯文:黃帝說:我聽說根據虛實可以決斷死生。岐伯說:五實會致死,五虛也會致死。黃帝說:希望聽聽什麼是五實五虛?岐伯說:脈盛是心受邪盛,皮熱是肺受邪盛,腹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悶瞀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脈細是心氣不足,皮寒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洩利前後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
三、以下是用不同詞牌名來贊《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的深度解析與探討》的內容:
《沁園春·玉機真藏論》
太古醫經,玉機真藏,奧秘深藏。探五臟脈象,死生預見;真藏脈現,預後端詳。歲月悠悠,傳承不斷,妙理千秋歲月長。勤研悟,展杏林智慧,熠熠光芒。
先賢心血弘揚,集智慧、岐黃譜華章。看今朝醫者,深思精析;臨床實踐,經驗豐穰。醫術高超,心懷仁愛,救死扶傷道義彰。永銘記,這醫學經典,萬古流芳。
《水調歌頭·論玉機真藏》
內經蘊瑰寶,玉機論真藏。脈象細微解析,生死辨端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