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古文解析: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第2/4 頁)
傷了腎氣,以致邪氣深著於內臟,使人脹滿,其病不但不愈,肝氣日傷,而且使人多欲言語。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倦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氣傷而聲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傷,腎失其母,故虛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樣子;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氣而少氣,水不涵木而時常要發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氣上逆,惕然不寧,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心氣傷,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臥,心不藏神,又且多夢;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使人腎不閉藏,血氣內散,時時發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肝氣少,魂不藏,使人睏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見怪異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反使人脈氣發洩,而邪氣閉痺於脈,發為諸痺;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化源受傷,使人常常作渴。
針刺胸腹的注意事項:
凡是在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臟。假如中傷了心臟,經氣環身一週便死;假如中傷了脾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腎臟,七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肺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隔膜的,皆為傷中,當時病雖然似乎好些,但不過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傷五臟,主要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處,應該避開;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臟,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應先用布巾覆蓋其處,然後從單布上進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臟刺傷了。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規矩。
十二經脈氣絕的症狀:
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十二經脈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鬆懈,兩目直視如驚,到了目珠不轉,一日半便要死了;臨死的時候,面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死亡了。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困動,時發驚惕,言語胡亂失常,面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症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面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並積滿汙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並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面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毛枯憔而死了。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乾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卷,睪丸上縮,便要死了。
二、《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探究經脈奧秘,守護生命健康》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重要論述,主要探討了診斷疾病的關鍵要點以及人體經脈氣血的執行規律。透過對該篇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機制,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指導。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該篇的題目。“診要經終論”明確了本篇的主題,即探討診斷疾病的關鍵要素和經脈氣血執行的終始。“診要”強調了診斷的重要性,提示我們在臨床實踐中要注重準確的診斷;“經終”則指出了經脈氣血執行的終始,暗示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經脈氣血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原文中,黃帝向岐伯請教診病的關鍵,岐伯詳細闡述了人氣在不同季節與經脈的對應關係。他指出,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這一論述反映了中醫理論中“天人相應”的觀點,即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的季節氣候密切相關。同時,也提示我們在診病時要考慮到季節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接下來,岐伯進一步闡述了四季針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他強調了針刺的深淺、留針時間等應根據季節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例如,春季應刺散俞,夏季應刺絡俞,秋季應刺面板,冬季應刺俞竅。這些針刺方法的選擇旨在順應自然規律,調節人體的氣血執行,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