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脈診精微蘊妙玄(第2/5 頁)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不僅是對中醫經典的傳承和弘揚,更是對人類健康事業的貢獻。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脈象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以及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透過對脈象的精細解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體的奧秘,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在醫學的征程上,《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將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我們不斷探索脈象的微妙世界,為人類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讓我們珍視這一經典之作,將其智慧傳承下去,為醫學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總之,《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以其深刻的見解和豐富的內容,為我們展現了脈象診斷的精妙之處。它是中醫寶庫中的瑰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健康事業。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闡述,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到《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的重要價值,共同推動中醫醫學的發展與進步。
二、《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原文與譯文如下:
原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溼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之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相擊毀傷。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渴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