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輸 第二 法地(第4/5 頁)
屈臂而得,是合穴。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
以上是五臟六腑的俞穴,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六腑都出於足三陽經,上合於手經。
缺盆之中,是任脈的穴位,名叫天突。一次,任脈側的動脈是足陽明經,名叫人迎;二次脈,是手陽明經,名叫扶突;三次脈,是手太陽經,名叫天窗;四次脈,是足少陽經,名叫天容;五次脈,是手少陽經,名叫天牖;六次脈,是足太陽經,名叫天柱;七次脈,是頸中央的脈,是督脈,名叫風府。腋內動脈是手太陰經,名叫天府。腋下三寸是手心主經,名叫天池。
針刺上關穴,會出現張口不能閉口的現象。針刺下關穴,會出現閉口不能張口的現象。針刺犢鼻穴,會出現屈膝不能伸膝的現象。針刺兩關穴,會出現伸膝不能屈膝的現象。
足陽明經,夾喉的動脈,其俞穴在膺中。手陽明經,其次在其俞穴外,不到曲頰一寸。手太陽經,正當曲頰。足少陽經,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經,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經,夾項大筋之中,髮際。
陰尺動脈,在五里,是五俞穴的禁穴。
肺合大腸,大腸是傳道的腑。心合小腸,小腸是受盛的腑。肝合膽,膽是中精的腑。脾合胃,胃是五穀的腑。腎合膀胱,膀胱是津液的腑。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所以將兩髒。三焦是中瀆的腑,水道出焉,屬於膀胱,是孤之腑,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春天針刺,應取絡脈各滎穴和大經分肉之間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輕的淺刺。夏天針刺,應取各俞穴和孫絡肌肉面板之上的穴位。秋天針刺,應取各合穴,其餘的同春天的刺法。冬天針刺,應取各井穴和各俞穴的分肉之間的穴位,要深刺並留針。這是四季的針刺順序,是氣所出入的地方,是病所隱藏的地方,也是髒所適宜的地方。轉筋的病,站立位取穴針刺,可使痙攣迅速停止。痿厥的病,張弛取穴針刺,可使病迅速緩解。
三、《靈樞·本輸》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主要論述了人體經絡穴位的分佈、氣血的執行以及與臟腑的關係。以下是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周易哲學強調陰陽的平衡和相互轉化。在《靈樞·本輸》中,也體現了陰陽平衡的思想。例如,經絡穴位的分佈有陰經和陽經之分,氣血的執行也有盛衰的變化。透過針刺等治療方法,可以調節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 五行生剋:周易哲學中的五行學說在《靈樞·本輸》中也有體現。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對應著人體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即肝生心。透過了解五行的生克關係,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3. 變化與順應:周易哲學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而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靈樞·本輸》中也強調了人體氣血的執行是隨時間和季節而變化的,治療方法也應順應這種變化。例如,春季多取絡脈滎穴,夏季多取俞穴,秋季多取合穴,冬季多取井穴和俞穴。
4. 整體觀念:周易哲學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在《靈樞·本輸》中,也體現了整體觀念的思想。例如,經絡穴位的分佈不僅與臟腑有關,還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互聯絡。治療疾病時,也應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5. 中和之道:周易哲學中的中和之道,強調在處理事物時要保持適度、適中的態度。在《靈樞·本輸》中,也體現了中和之道的思想。例如,在針刺治療時,要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體質,選擇適當的穴位和針刺深度,避免過度或不足。
總之,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對《靈樞·本輸》進行深度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醫學理論和哲學思想,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四、《卜運算元·本輸》
經脈終始通,絡脈別處分。
五臟六腑合於時,氣血出入順。
井滎俞經合,穴位數可準。
深淺高下各不同,針刺需謹慎。
《菩薩蠻·本輸》
少商魚際太淵俞,經渠尺澤手太陰。
中衝勞宮大陵俞,間使曲澤手少陰。
大敦行間太沖俞,中封曲泉足厥陰。
隱白大都太白俞,商丘陰陵泉足太陰。
湧泉然谷太溪俞,復溜陰谷足少陰。
至陰通谷束骨俞,京骨崑崙足太陽。
竅陰俠溪臨泣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