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古文解析: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第1/3 頁)
素問第78章 徵四失論
古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一、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對〈素問·第 78 章 徵四失論〉的深度剖析》
周易玄妙蘊哲思,素問徵失論理知。
陰陽逆順辨微奧,術業專精貴守持。
環境人情皆考量,病因全貌細推披。
內經奧秘千秋探,醫道傳承永不移。
詮釋:
詩的首聯指出周易哲學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而《素問·第 78 章 徵四失論》也在論述其中的道理。頷聯強調在剖析中要明辨陰陽逆順的微妙之處,同時強調醫術的專精需要持之以恆地堅守。頸聯則提到要全面考慮環境和人情等因素,對病因進行細緻的推敲和剖析。尾聯表達了對《內經》奧秘的長久探索以及對醫道傳承的堅定信念。整首詩以周易哲學為視角,深入解讀了《徵四失論》的內涵,展現了對醫學之道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對〈素問·第 78 章 徵四失論〉的深度剖析》
在明堂之中,黃帝穩坐其上,雷公恭敬地侍立一旁。黃帝開口道:“你所通曉的書籍和所接受的事務眾多,不妨談談得失的意義,以及為何能得,為何會失。”雷公回應道:“遵循經旨接受學業的人,都說自己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有時仍會有過失,希望能聽聞其中的緣由和解法。”
黃帝說道:“你年紀尚輕,智慧尚未完全成熟,還是言語雜亂沒有條理呢?人體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這都是人們所明知的,也是醫者所遵循運用的。然而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的原因,在於精神不能專注,志意不能條理分明,內外失去協調,所以時常產生疑惑和危險。診斷時不懂得陰陽逆順的道理,這是治療上的第一個失誤。”
“從師學習不能堅持到底,妄自施行雜亂的技術,謬稱其為道,還自誇功勞,隨意使用砭石,結果給自己留下後患和罪責,這是治療上的第二個失誤。不能適應貧富貴賤之人所處的不同環境,不能明瞭坐臥的單薄或厚實、身體的寒溫,不能適應飲食的適宜與否,不能辨別人的勇怯,不能懂得比類相推,這隻能使自己混亂,而不能使自己明智,這是治療上的第三個失誤。”
“診斷疾病時不問其起始原因,不瞭解憂患、飲食的失節,起居的過度,或是否受到毒害等情況,不先說明這些,卻突然持握寸口,怎能診斷出什麼疾病呢?妄加言說並命名,最終被粗疏所困擾,這是治療上的第四個失誤。”
“因此世間之人的言論,往往能傳播千里之外,但他們卻不明白尺寸之論,對人事的診斷也一無所知。治療疾病的方法和從容之道,在於持握寸口時能準確診斷五脈,瞭解百病的起因。開始時他們還會自我埋怨,將過錯歸咎於老師。所以那些不能遵循道理進行治療的人,將醫術丟棄在市場上,妄加施治有時也能治癒疾病,於是他們便愚昧地自以為是。唉,這其中的道理幽深玄妙,誰能真正知曉呢?”
“道的偉大之處,可比擬於天地,可匹配於四海,你不瞭解道的教誨,反而將明白視為隱晦。”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深度解析這篇《素問·第 78 章 徵四失論》,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人性的洞察。
首先,在治療的第一個失誤中,強調了精神專注和志意條理的重要性。這與周易哲學中強調的“靜定”和“中正”有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