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古文解析:標本病傳論第六十五(第2/4 頁)
痛、小便不通,十天後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於人定時分,夏天死於晚飯時分。腎病先發少腹腰脊疼痛、小腿痠軟,三天後背膂筋脈疼痛、小便不通,三天後腹部脹滿,三天後兩脅肋部疼痛,三天後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於早晨,夏天死於傍晚。胃病先發脹滿,五天後少腹腰脊疼痛、小腿痠軟,三天後背膂筋脈疼痛、小便不通,五天後身體沉重,六天後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後,夏天死於午後。膀胱病先發小便不通,五天後少腹腹脹腰脊疼痛、小腿痠軟,一天後腹部脹滿,一天後身體疼痛,二天後不愈,就會死亡,冬天死於雞鳴時分,夏天死於下午。各種疾病依次相傳,像這樣的,都有死亡的日期,不可用針刺治療。間隔一髒或間隔三四髒而傳的,才可以用針刺治療。
,!
二、《素問第 65 章“標本病傳論”的周易哲學解析》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素問》中,第 65 章“標本病傳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一章不僅是醫學知識的寶庫,更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它時,更能揭示出其中玄妙而深遠的意義。
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陰陽觀念和變化之道,為我們理解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在“標本病傳論”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影子。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正如周易中的陰陽變化,充滿了動態與不確定性。病有標本之分,如同陰陽之兩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標本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轉化和演變。這種轉化,正體現了周易中“變易”的哲學思想。
“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這一論述揭示了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把握陰陽的平衡與變化。就如同在周易中,我們要順應陰陽的變化趨勢,因勢利導,才能達到和諧與穩定。治療疾病不能僅僅侷限於表面症狀,而要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即標本之間的關係。只有找到病之根本,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的變化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有其內在的規標本病傳論“標本病傳論”中也強調了疾病傳變的規律,如心病先心痛,肺病先喘咳等。這些規律的揭示,讓我們看到了疾病發展的軌跡,如同周易中的卦象變化,有著一定的邏輯和順序。我們可以透過對這些規律的把握,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提前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患於未然。
同時,“標本病傳論”中還提到了“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這與周易哲學中強調的“知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知幾”意味著能夠洞察事物變化的先兆,提前做好準備。在醫學中,瞭解標本的關係,就是要在疾病尚未完全顯現時,就能敏銳地察覺到其發展趨勢,從而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這種對疾病的前瞻性認識,是醫學智慧的體現,也是周易哲學所倡導的智慧。
周易哲學中的“中和”觀念,也在“標本病傳論”中有所體現。“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等論述,都在強調治療要追求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不偏不倚,不過不及,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這種“中和”的理念,與周易哲學中追求的陰陽和諧是一致的。
“標本病傳論”中還提到了“治反為逆,治得為從”,這反映了周易哲學中對“時”與“位”的重視。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不能一成不變地採用相同的方法,而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在不同的位置上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應對策略。
此外,“標本病傳論”中關於疾病傳變的描述,也讓我們聯想到周易中的“爻變”。疾病的發展就如同爻的變化,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相互影響,相互關聯。我們只有深入瞭解這些變化,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走向,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在周易哲學中,“象數”也是重要的研究內容。“標本病傳論”中對各種疾病症狀的描述,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象”。透過對這些症狀的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出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同時,“象數”的運用也讓我們明白,醫學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的積累和總結。
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標本病傳論”,我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這不僅是醫學知識的傳承,更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醫學領域的生動體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