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師傳 第二十九(第1/3 頁)
靈樞第29章 師傳 第二十九
古文:
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歧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歧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歧伯曰:夫中熱消癉(dān),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洩。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飲,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歧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肢節?(jiong)肉,候五藏六府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歧伯曰:身形肢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餘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歧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
歧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guā)骨有餘以候????(hé yu)。黃帝曰:善。
歧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
歧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
歧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府之候。
歧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龐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洩。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對古文深度解析
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靈樞第 29 章 師傳〉解析》:
《周易哲思解師傳》
周易玄妙蘊哲思,靈樞師傳智慧知。
順應自然道為本,陰陽調和理相隨。
身形肢節藏腑現,望聞問切細探微。
寒熱相宜氣不紊,安康之法此中窺。
詮釋:
詩的首聯“周易玄妙蘊哲思,靈樞師傳智慧知”,指出周易哲學蘊含著深奧奇妙的哲理,而《靈樞第 29 章師傳》中也充滿著智慧。
頷聯“順應自然道為本,陰陽調和理相隨”,強調了順應自然是根本之道,以及陰陽調和的重要性,這與周易哲學的理念相契合。
頸聯“身形肢節藏腑現,望聞問切細探微”,描述了透過觀察身形肢節等方面來了解臟腑的情況,體現了中醫診斷的細緻入微。
尾聯“寒熱相宜氣不紊,安康之法此中窺”,說明寒熱適宜能使氣機不紊,而在其中可以窺探到保持安康的方法,再次呼應了主題。
整首詩以周易哲學為視角,對《靈樞第 29 章師傳》進行了解析和闡述,展現了其中的哲學內涵和醫學智慧。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靈樞第 29 章 師傳〉解析》
在古老的智慧傳承中,《靈樞第 29 章 師傳》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深邃的哲理光芒。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一章節時,更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玄妙與智慧。
黃帝向岐伯請教,表達了他對先師所藏之道的渴望,希望能夠聽聞並踐行,以達到治民、治身的目的,使百姓無病,上下和睦,德澤流傳,子孫無憂。岐伯則指出,無論是治民還是自治,治彼還是治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