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寒熱 第七十(第1/3 頁)
一、古文
(一)靈樞第70章 寒熱 第七十
黃帝問於歧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歧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二)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那些在頸部和腋窩出現的寒熱性的瘰癧,都是什麼氣導致的呢?”岐伯說:“這都是鼠瘻的寒熱毒氣,停留在經脈中而沒有散去。”
黃帝又問:“那怎麼去除它呢?”岐伯說:“鼠瘻的根本,都在於臟腑,它的末端向上出現在頸腋之間,那些浮在經脈中,還沒有深入附著在肌肉上,而在外面形成膿血的,比較容易去除。”
黃帝再問:“那具體怎麼去除呢?”岐伯說:“要順著它的根本引出它的末端,可以使它衰減去除,並且斷絕它的寒熱。仔細審察它的經脈路徑給予治療,慢慢地進針和出針來去除它,那些小如麥粒的,針刺一次就可知效,針刺三次就可以痊癒了。”
黃帝問:“那怎麼判斷它的生死呢?”岐伯說:“反轉病人的眼睛觀察,如果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穿瞳子,見到一條赤脈,一年後會死;見到一條半赤脈,一年半後會死;見到兩條赤脈,兩年後會死;見到兩條半赤脈,兩年半後會死;見到三條赤脈,三年後會死。如果見到赤脈沒有向下貫穿瞳子,就還可以治療。”
(三)《靈樞·第 70 章“寒熱”》主要內容如下:
1 梗概:
病症表現與病因探討:黃帝詢問岐伯,發冷、發熱的瘰癧病多發生在頸部和腋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岐伯回答這是鼠瘻病的寒熱毒氣稽留在經脈,不能消除的結果。鼠瘻病的根源在內臟,但症狀表現在頸腋之間。
治療方法:對於這種病症,如果毒氣只是淺浮在脈中,還沒有深入肌肉腐化為膿血,相對容易治療。治療時應從致病的根源著手,扶助正氣,使外在的瘰癧毒邪消散,從而消除發冷發熱的症狀。要察明發病的臟腑經脈,以便循經取穴行針治療,進針出針需緩慢,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如果瘰癧初起,形小如麥粒,針刺一次就能見到效果,三次就可以痊癒。
預後診斷:還介紹瞭如何判斷瘰癧病患者的生死。透過翻開患者的眼瞼觀察,若眼中有紅色的脈絡上下貫通瞳子,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出現一條紅色脈絡的,死期在一年之內;出現一條半,死期為一年半之內;出現兩條,死期為兩年之內;出現兩條半,死期為兩年半;出現三條,死期為三年。若只有紅色脈絡而沒有貫通瞳子,尚能夠治療。
2 主題:該篇的主題是探討瘰癧這種寒熱病症的成因、治療方法以及預後判斷,強調了對疾病的深入認識和準確診斷治療的重要性,反映了中醫早期對於疾病的觀察、分析和應對策略。
3 經典詩句(該篇章為古文論述,並非以詩句形式呈現,以下是按照你的要求轉化為類似詩句的表述):
“頸腋寒熱瘰癧生,鼠瘻毒氣脈中存”:這一句概括了病症的發生部位(頸腋)和病因(鼠瘻寒熱毒氣留於脈)。
“本在髒兮末頸腋,浮脈未腐易可醫”:體現了病症的根源與外在表現,以及病情較輕時相對容易治療的特點。
“赤脈貫瞳生死判,未貫瞳子尚可安”:描述了透過觀察眼中赤脈來判斷病情的生死預後,赤脈未貫穿瞳子則還有治療的希望。
二、古文解析:
一、七律詩讚《靈樞第 70 章“寒熱”的周易哲學解析——探尋人體奧秘與生命玄機》
(一)《贊〈靈樞·寒熱〉周易解析》
靈樞寒熱蘊深玄,周易哲思探秘源。
陰陽失衡疾始現,根源徹悟治方全。
赤脈判病知生死,平衡和諧保康安。
奧秘玄機皆洞曉,醫學哲道共相研。
詮釋:
詩的首聯“靈樞寒熱蘊深玄,周易哲思探秘源”,指出《靈樞》第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