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骨度 第十四(第1/2 頁)
一、靈樞第14章 骨度 第十四
古文
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hé yu)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附屬,長一尺六寸。附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di),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
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靈樞·骨度〉解析》
《靈樞·骨度》是中醫學中的重要篇章,它詳細描述了人體骨骼的度量標準和相關結構。透過運用周易哲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奧秘。
在黃帝與伯高的對話中,我們首先了解到了人體頭部及身體各部位的骨骼尺寸。頭之大骨圍、胸圍、腰圍等的測量,反映了人體結構的基本特徵。這些資料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更是人體與天地相應的體現。
發所覆者顱至項的長度,以及發以下至頤的長度,體現了人體頭部的比例關係。君子終折的描述,或許暗示著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理念。結喉以下至缺盆中的長度,以及缺盆以下至????的長度等,展示了人體胸腔和腹部的結構特點。這些尺寸的差異,反映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同時也與人體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以下至天樞、天樞以下至橫骨等的長度描述,揭示了人體腹部臟器的位置和大小關係。過則胃大、不滿則胃小等表述,提示我們人體結構的適度與平衡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橫骨的長度以及其上下的尺寸關係,進一步體現了人體腹部結構的複雜性和精妙性。
角以下至柱骨、腋以下至季脅等的長度測量,展示了人體上肢和軀幹的連線關係。膝膕以下至附屬、附屬以下至地等的尺寸,描述了下肢的結構特徵。這些骨骼長度的規定,不僅是對人體形態的描述,更是對人體功能和運動規律的揭示。
耳後當完骨者的寬度、耳前當耳門者的寬度等,體現了頭部側面的結構特點。兩顴之間、兩乳之間、兩髀之間的距離,反映了人體正面和側面的比例關係。這些尺寸的差異,構成了每個人獨特的身體特徵。
足長、肩至肘、肘至腕等的長度和寬度描述,展示了人體四肢的比例和形態。腕至中指本節、本節至其末等的長度,揭示了手指的結構特點。這些細節的描述,使我們對人體的結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瞭解。
項發以下至背骨、膂骨以下至尾骶等的長度描述,展示了人體脊柱的結構和節數。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等的表述,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對數字和比例的重視。這種對細節的精確把握,反映了古人對人體結構的深入研究和敬畏之心。
透過對這些骨骼尺寸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人體結構的和諧與統一。每一個部位的尺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這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與周易哲學中強調的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理念相契合。
在觀察人體經脈時,我們也可以運用周易哲學的思維。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等描述,提示我們透過觀察經脈的外在表現來了解人體的氣血狀態。這與周易哲學中透過表象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