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經筋 第十三(第2/3 頁)
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手太陽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手少陽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手陽明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手太陰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手心主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裡,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手少陰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透過對《靈樞·經筋》第十三章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經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持健康。同時,這一章節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治療方法和思路,對於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經筋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係,以及如何更好地應用經筋理論來治療各種疾病。
二、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面對《靈樞·經筋 第十三》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經筋:
陰陽對立: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基本概念。對應到經筋理論中,經筋的緊張與鬆弛可看作陰陽的兩種狀態。當經筋處於正常狀態時,陰陽平衡,筋肉既不過於緊張也不過於鬆弛,人體的運動功能正常。例如,文中提到的經筋發病時出現的“筋急”症狀,如足太陽之筋病的“膕攣,脊反折,項筋急”等,這體現了經筋的過度緊張狀態,可視為陽盛的表現;而“筋弛縱不收”的症狀則是經筋過於鬆弛,可看作陰盛的狀態。這種陰陽的對立在經筋的病變中表現得較為明顯。
陰陽互根: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在經筋的生理功能中,經筋需要依靠經絡氣血的濡養,而經絡氣血的執行也離不開經筋的支撐和約束,這兩者相互依存。就像周易中陰陽相互依存而存在一樣,經筋與經絡氣血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經筋受損或功能失調,會影響經絡氣血的執行;反之,經絡氣血的不足或失調也會導致經筋的病變。
陰陽轉化: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經筋的疾病發展過程中,初期可能是經筋的輕微緊張或鬆弛,但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逐漸發展為嚴重的筋急或筋弛縱。例如,起初可能只是區域性的經筋疼痛、拘攣,隨著病情加重,可能會導致整個肢體的運動障礙,這就是陰陽在經筋病變中的轉化。從治療角度看,對於初期的經筋疾病,採用溫和的治療方法可能就可以恢復陰陽平衡;而對於嚴重的疾病,則需要採用較強的治療手段,如燔針劫刺等,以促使陰陽的轉化,恢復經筋的正常功能。
2. 八卦與經筋循行路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