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誰為良木,可棲鳳凰?(第1/2 頁)
前後夾擊,當下這個局面,的確不好解。
換作常人,恐怕真的要頭髮也愁掉了。
可是杜英很清楚,歷史上的苻健還真的就挺過來了,關鍵還是因為他有個好兄弟苻雄,幫他頂住了司馬勳。這樣苻健才有本錢據守長安,硬是不和桓溫出城決戰,面對長安堅城,桓溫也無計可施,等到糧草耗盡,只能匆匆退軍。
不過這話他不能說。
現在還是低調比較重要。
法隨打量著自己的兩個徒弟,緩緩說道:“你們兩個在山中待著的時日也已經不短了,可曾考慮過將來?”
師傅忍不住切入正題了。
杜英和王猛下意識地交換眼神。
對於師傅來說,山下就算是洪水滔天,和他這一個心死之人也沒有什麼關係。長期以來他在山下走動,所為的實際上還是自己這兩個徒弟。山裡剩下的孩子年紀還小,但是杜英和王猛一個馬上成年,一個已經成年,自然不能總是在這深山老林裡窩著。
可以說杜英和王猛就是法隨此生希望了,只要這兩個徒弟出人頭地,他就很滿足,當然其餘剩下的那些小傢伙要是都能出人頭地,那當然不是什麼壞事。
不過首先肯定是杜英和王猛需要在外面闖出來一番天地,才能給他們進身的機會。
不然的話以法隨對剩下小傢伙們的瞭解和觀察,即使是已經展露出來統領能力的孫青草,也只是仗著年歲更大、兩個師兄也很懶才能走到這一步罷了,還需要歷練,真的再過幾年直接丟出去,可能最後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杜英和王猛則不同,自己這兩個弟子,真的要論才能,即使是法隨也不敢說自己這個做師傅的就能夠勝過。王猛本來就好學,而且亂世之中從北方一路逃難,已經歷經過很多次生死,為人處世實際上更加老練深沉。
而杜英,這小子早慧,一向精明的很,法隨總覺得他平日裡在裝作很低調的樣子。到底還是年輕人,遮掩不住的。
年輕,本來就應該是鋒芒畢露的時候。
對此法隨也只能感慨,雖然感激杜明的救命之恩,但是法隨本身很清楚,杜明並不是很聰明的人,不然也不至於老爹這麼好的基業,最後混到現在的樣子。
杜英若是能夠出人頭地,杜明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錦上添花永遠難比雪中送炭,徒兒認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當擇良木,能力挽狂瀾,方才算好的選擇。”王猛見師弟遲遲沒有開口,便忍不住先說道。
法隨微微頷首。
王猛見識過了很多生離死別,所以從個人情感上他也更加期望能夠一步登天,再從基層一點點耗盡血汗往上爬,豈不是辜負了這些年的勤學苦讀?
就連法隨本身也不希望他們這麼做,不然的話自己當初辛辛苦苦蒐羅來這麼多的書籍,又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能夠讓這些孩子在亂世之中尋找到一方淨土,再走出大山的時候可以擺脫胡塵中草芥一樣的命運,把握住機會一飛沖天。
畢竟越是在這亂世之中、越是在這群雄割據爭霸的時候,真正有才能、有本事的人才能夠得到展現自己的機會。
不過即使是有本事,也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並不是所有人拉起來一杆大旗、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割據一方。
家世、出身,即使是在這亂世已經開始、無數梟雄走馬燈一樣輪換的時代,依舊是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依舊不可或缺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從文從政的華夏晉人來說。
胡人的功勳往往是馬背上一刀一劍拼殺來的,但是他們往往擔任的是武職,無論他們走得有多高,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依舊需要任用大量的晉人,也就是華夏人。
在這個時代,華夏這個族群還沒有形成後世“漢人”的定位和稱呼,甚至漢人依舊還多指向前趙劉氏麾下的子民,換句話說就只是一個割據勢力下的百姓罷了,前趙劉氏雖然自稱是兩漢劉氏的血脈,但是大家公認的前趙劉氏,不過就是巧立名目的匈奴人罷了,算不得數。
因此曾經的漢人,現在應該稱呼為“晉人”,表示他們曾經是晉朝這個大一統中原王朝下的子民,尤其是現在東晉同樣坐擁九州半數,可遠遠還沒有到滅亡得時候,晉人這個概念並沒有完全被抹去,甚至很多晉人依舊以家傳的治國理政學問為依憑,在各個散亂的政權下打拼。
不管怎麼說,偌大的中原依舊還是以晉人為主,哪怕晉人的身份地位已經淪落到塵埃裡,胡人統治者也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甚至為了避免自己被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