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潼關(第1/2 頁)
從華陰向東行,其實用不了太久就能抵達潼關。
不過這條聯絡關中和山東的大路,因為多年年久失修,非常難行。
沿途不斷見到有大車經過,大車左右一般都會有押送的兵卒,看著那一輛輛車上的糧袋,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從潼關等地轉運向長安的糧食。
戰爭進行到現在這個地步,固守長安似乎已經變成了秦國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因此諸如潼關等暫時不會有戰爭爆發的要衝之地,現在也顧不上了,糧食必須要儘快集中到長安以幫助長安堅壁清野。
杜英對此也只能感慨,要是自己手裡有三千人,保不齊真的能夠把外強中乾的潼關直接拿下來。
可惜沒有啊,而且拿下來潼關也沒有什麼用,這天下數一數二的強關,到底不過只是一座城罷了。
除了這些和官方調運糧食有關的車隊之外,路上幾乎見不到什麼人。周圍的曠野上,荒草悽悽,不少屋舍村落應該都已經被廢棄,能夠看到或許曾經充滿人氣和生機的街道都已經被荒草覆蓋。
隨著戰亂的逐漸延續,曾經應該是重要商貿通道的官道兩旁,已經變成最危險的地方,大軍開行,往往都會走大道,而路兩邊的民眾自然也就成了蒐集物資最好的來源。所以現在就算是有人,也都是向南側山中躲得越遠越好。
從長安南側的終南山一直到華山再到崤山,這一條秦嶺的餘脈也不知道庇護了多少百姓。
王猛打量著這些車隊,忍不住低聲說道:“民有菜色,需士卒鞭策方能前進,應當是四處抓捕來的流民。百姓飢寒交迫至此,民心難以歸秦啊。秦國想要坐穩關中,斷不可行如此飲鴆止渴之事。”
“不飲鴆止渴,就先渴死了。”杜英感覺自己臉上都撲滿了灰塵,無可奈何的說道。
老哥你也得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桓溫都已經拿著刀架在秦國的脖子上了,秦國還有得選麼?只是抓捕流民從軍擔任民夫已經很不錯了,保不齊之後是個人都得抓起來。
也難怪桓溫率兵抵達灞上之後,百姓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秦國現在在治理民政上確實不怎麼樣。
不過大好的機會,最終還是讓桓溫自己放棄掉了。後來王猛幫助苻堅收拾起來這千瘡百孔的山河,關中的民政才算是穩定下來。
王猛卻搖了搖頭,鄭重說道:“師弟,餘當盡此生所學,安撫天下寒士。”
杜英詫異的看著他。
自己這位師兄,在山上的時候,總給人一種讀聖賢書讀瘋了的感覺,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有理有據,甚至此次下山要幹什麼、要怎麼做,都得先拿出一個章程來好好掂量掂量,在杜英看來,這就是一個再標準不過的理科生,理性主導著他的思維。
而此時的王猛······感覺中二病犯了?
你這是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麼?
不過杜英不得不承認,之前的王猛,似乎的確和自己想象之中的不一樣。
王猛,那是什麼人物,後人稱讚的“前秦諸葛”啊。可以說正是王猛奠定了前秦未來一統整個北方的基礎。可是至少現在的王猛,杜英並沒有從他的身上看出來有任何“智定天下”的感覺。
想到這裡,杜英甚至想要仰天長嘆。
老天爺,我一個人來到這個亂的一塌糊塗的時代就已經很倒黴了,為什麼你給我一個能用的外掛,還得我自己去修正bug?我又不是程式設計師啊好不好,好好地一個王猛,還得自己去養成?我又不是養兒子!
不過嘆息歸嘆息,殘酷的現實還是需要接受的。
年輕人,誰能沒有一點經世濟民、安定天下的宏願?
杜英自己也有,但是他知道現在的自己距離走到那一步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他根本就不想。
他更傾向於先看看眼前這一步應該怎麼走好。
歷史上的王猛,思想發生蛻變,應該也是在見到桓溫之後。
看來現在很有必要去見桓溫啊。
“師弟在想什麼?”王猛詫異的看著杜英。
自家師弟為什麼就好像沒有聽見自己剛才那句話一樣?
杜英徑直說道:“沒什麼,前面應該還有不遠就到潼關了吧。”
“聽。”王猛說道。
“聽什麼?”
“大河的咆哮。”王猛伸手指了指北方。
順著他的手指看去,杜英看到了地平線上驟然出現的那條巨龍。
大河已經出現在眼前。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