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章 明蘭相親(第1/3 頁)
相較於邊疆的慘烈廝殺,千里之外的汴京城看似風平浪靜,但內裡卻也早已是暗流洶湧,跌宕起伏。
在文武百官的擁護之下,曹太后垂簾聽政,執掌玉璽,就連永安帝自元祐帝手中接過去的羅網,也開始出現了分裂的趨勢。
一部分是永安帝上任之後,新安插入羅網的心腹之人,也有一些是原來的老人,選擇倒向瞭如今的新主子。
而另一部分則是原先羅網的老人,在羅網還沒被衛允打散重組,重新擴增之前的那些個老人的帶領之下,投向了曹太后那邊。
好在如今有西夏在外虎視,二十萬大軍逼近西北邊境,激烈的戰事已然展開,朝堂之上的諸公倒也算是齊心協力,還尚未展現出分化站隊的局面,曹太后和永安帝也都將心思放在了西北的這場大戰之上,還沒來得及撕扯。
總之,就是雙方現在有著共同的敵人,而且這個敵人足夠的強大,讓雙方都不敢在這個關節作妖。
還有一點,那就是雙方現在還需要維持這種和平友好的合作狀態,各取所需,互相藉助彼此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永安帝雖然是被迫接受曹太后的垂簾聽政,但說實在的,滿朝文武,皆是元祐帝時期留下的老臣,永安帝確實需要藉助曹太后的垂簾,藉助元祐帝對朝臣、對朝局,乃至對整個天下留下的影響,來逐步的收攏這些先朝老臣們的心,以完成先朝至新朝的過度。
而曹皇后呢,則是希望大周的朝局能夠一成不變的維持元祐帝在位之時的模樣,希望能夠延續元祐帝的統治。
雙方几乎可以說是一拍即合,而今在朝堂之上,曹太后雖然甚少說話,可每次遇見什麼大事兒,需要用到玉璽的時候,都需要經過曹太后才行。
衛允對此也只是笑笑,不想說些什麼,他沒法理解這些所謂的朝臣們究竟是怎麼想的,好好的和新帝一起治理朝廷不好麼,大家齊心協力安安穩穩的過度,富國強兵,破西夏,滅遼國,橫掃六合,讓天下再度迴歸一統,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不好麼。
非得要作,爭權奪利,勾心鬥角,非得讓曹太后出來垂簾聽政,還說什麼民間流言四起,國祚不穩,須得太后出面,穩定超綱。
元祐帝在位期間,確實是勵精圖治,國泰明安,在不論是在朝還是在野,名望都非常高。
可這並不是讓太后出來錘鍊聽政的理由,就如同衛允那日在朝堂之上說的那樣,當今永安帝乃是元祐帝的繼子,是正式冊封過的太子,是元祐帝遺詔之中親自選定的皇位的繼承人。
按世俗的說話,繼子便是承襲家業的繼承人,從禮法上說,繼子的繼承權要勝過那些所謂的同族,旁支不知凡凡,就連大周律法都是這麼規定的。
難道說永安帝就不能穩定朝綱了,還是說永安帝這個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
那為何歷朝歷代即位的皇帝,讓太后垂簾聽政的少之又少。
而且那日在朝堂之上,衛允有句話還沒說呢。
難不成是想讓大周重蹈前朝李唐的覆轍嗎?前朝高宗皇帝之時,日月凌空,不分軒輊,高宗之後,武瞾獨攬大權,成了史上唯一的以為女帝。
前朝舊事,恍若昨日,依舊曆歷在目,可滿朝文武卻依然堅持要讓曹太后垂簾聽政。
衛允頗為無奈,想要阻止,奈何一人的實力有限,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
到時候等到西北戰事平定之後,再想讓已經初掌權勢的曹太后放手,還政於新帝,只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如今西北戰事剛起,而且戰況愈演愈烈,雙方膠著不下,互不相讓,破局的條件尚未出現,這場大戰,兩國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結束的了的。
與此同時,在如此緊張的大局之下,朝中又有人提及如今新帝即位,剛剛大赦了天下,如今該當開設恩科,以示皇恩浩蕩,收攏天下士子之心了。
不論邊境那邊打的多慘烈,但大周內部,還是該如何就得如何。
永安帝對於此事自然是一萬個支援,如今滿朝諸公,除了他自己從禹州帶過來的幾個心腹之外,其餘人等,皆是元祐帝留下來的兩朝元老,一個個都‘德高望重’的。
雖然朝臣之中不乏似衛允這等直接投向了永安帝的,但相比滿朝文武而言,數量是在是太少了,永安帝若是想要真正從曹太后手中將權力拿回來,就必須培養起自己的親信心腹,而恩科選拔士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手段而已。
新帝繼位,開設恩科,為朝廷選拔人才,乃是自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