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9章 紹興衛所(第1/3 頁)
蕭瑟的秋風變得越來越冷,凜冽的北風呼嘯著自北方而來,翻過高山,越過黃河,來到了汴京城的上空。
秋風退去,寒風到來,呼嘯的北風,卷著冰冷的寒流,將包括汴京城在內的整個北地,都囊括其中。
命使臣極力拉攏遼國,力求讓遼帝耶律洪基答應與大周結盟,共討西夏的聖旨,已然透過八百里加急,發往上京城。
而今在遼國的使臣是鴻臚寺卿鄧庸,雖然只有四十歲,卻也是元祐帝在位時期的老臣了,以能言善辯著稱,引經據典什麼的信手拈來。
也正是因為鄧庸的這一特點,這一次才會被推上遼國使臣的位置,這一次出使若是功成,鄧庸定然能夠在往上挪一挪位置。
而負責統轄兵馬,拱衛汴京的英國公世子張千重,亦收到了一封密旨,令其勤加操練人馬,不得懈怠,做好隨時拔營北上的準備。
衛允所在的戶部,也被催促加緊完成這一次的秋收,同時大量的儲備糧草,工部的那邊的差事亦從未停止過。
河北,山西,山東三路的通政使司和都司亦都收到了朝廷的密旨,開始密切注意遼國的動向,防備遼國兵馬南下。
同時,轉運使司也開始悄然往太原、真定、保定、河間府等地運送糧草軍械,以備不時之需。
西北的戰事愈演愈烈,榆林的情形也越來越危及,雙方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可西夏卻完全沒有半點撤軍的意思,似乎是卯足了勁兒想和大周較勁,吃不下榆林就誓死不肯撤軍一樣。
可越是如此,便越顯得可疑,究竟為何西夏會如此堅持,寧肯冒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也非要和大周死磕到底。
榆林一帶,除了榆林城之外,周邊其餘的鄉鎮,縣城皆已淪陷,好在其中的百姓和官員都及時撤離了,只留給了西夏大軍一座座空城。
可相應的,為了照顧這些個遷入延州往南的百姓,朝廷每日消耗的糧草都數以萬計。
這些糧草怎麼來的,自然是戶部從各地乃至各大糧倉調撥的。
若是再繼續如此坐吃山空的話,只怕再多的糧食也要被吃完,大周這些年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底蘊,便要就此消耗一空了。
這時,衛允果斷的進言,提出以工代賑的想法,不論是往西北調撥糧草還是軍械,都得徵調大量的民夫,不若就讓這些百姓們來充當這些民夫,他們出力氣,朝廷出糧食工錢養活他們。
那些個老弱婦孺們,便就地安置在慶州附近,讓軍醫將他們組織起來,幫著照料軍中每日撤下來的傷患。
同時,讓他們代替火頭軍,負責給在西北的二十萬大軍每日燒火做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後勤工作,朝廷照樣依照著他們所付出勞動的多少,給與報酬。
衛允這道以工代賑的摺子剛剛遞上去,當即便被採納,永安帝與曹太后親下了聖旨,命朝廷各部依法而行。
而衛允自然也得到了永安帝和曹太后的褒獎。
時間慢慢來到十一月中旬,張氏出了月子,遼國那邊的使團仍舊沒有好訊息穿回來,耶律洪基的態度依舊不清不楚的,遼國朝堂甚至也因此事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不過這些,遠在數千裡之外的衛允也根本操不上心。
十一月十三,錦衣衛送上來一個還算不錯的訊息。
數月前,顧廷燁出征之際便委託衛允的事情終於有了結果,錦衣衛在紹興找到了曼娘母子的蹤跡。
紹興府內只有一個百戶所,就在紹興城之中,百戶名叫黃舟,乃是長沙府人士,原來是在衙門裡頭做捕頭的,擅長追蹤尋人,探案緝兇,在長沙頗有幾分名氣。
像這樣有本事,出身又比較低微的人,是最受錦衣衛歡迎的,而他們也十分樂意加入錦衣衛。
黃舟收到汴京發來的命令之後,立馬就意識到了這是一個機會,這可是指揮使親自下達的命令,若是人當真在他紹興府之內的話,被他給鎖拿了送去汴京,豈非就是一步登天,他黃舟的名字就會出現在錦衣衛指揮使衛允的案前。
想想昔日的郭淅庭,同樣只是一個小小的百戶,卻因為上天眷顧,在禹州做了百戶,更是一力護送當今官家從禹州到達汴京,而後便直接一步登天,從百戶做到了北鎮撫司的鎮撫一職。
當即黃舟便讓人將曼娘兄妹還有昌哥兒的畫像抄錄了無數份,分發到紹興府內所有的江湖勢力之中,同時聯絡了他在衙門裡結交的一些捕頭捕快們。
大把大把的撒出去銀錢,動員了黑白兩道所有的關係,只為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