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開馬甲(第3/5 頁)
寥寥無幾。
小七說:“江湖人跟兵匪小吏也沒什麼區別,都搶人搶吃的。”
“但是他們厲害啊,那樹、那屋子都是他們弄倒的。要是我也有這種本事,就可以搶別人吃的,叫他們說不出來話,這樣你也就不必一直捱餓了,我們都可以吃飽!”
小六對此持反對意見。
“哪有那麼容易。”小七隻說了這一句便不再說了。
小七覺得只要能活下來就好了,至於別的,他沒想過。畢竟他們雖然很苦,但起碼他們都活下來了,雖然要擔心以後吃什麼,但是不用擔心明天吃什麼。
冬天的時候,為了節約糧食,就得捱餓,躺在稻草上不動,一是保溫,二是減少消耗。三個人一動不動,也不說話,只等活著熬過冬天。
春天到了,磨娘子和小六一起播種翻地,小七跑來跑去給他們遞水送吃的。
“我冬天的時候,想到了一句以前聽說的詩。”
“什麼?你什麼時候還去私塾附近了,怎麼不叫我,是不是把腿摔傷了的那次?”
小七不滿小六的關注點錯誤,“哥哥你聽我講,我覺得那句詩很適合冬天的,是什麼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說不上來為什麼,但我覺得很恰當。”
“沒聽懂。”小六聳了聳肩。
“但你喜歡的話,等草拔完了,我們就去私塾那邊聽他們講課好了。”
小六對那些詩啊乾的不感興趣,他每天連吃飽肚子都愁,對識字這麼遙遠的事情更是沒有想法。
不過小七要是喜歡,帶他過去聽聽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在哪裡休息都是休息,小六不挑地方。
小七先是有些意動,隨後搖搖頭,“他們趕人的,我們去了會被打。”
“沒事,我們找隱蔽的地方待著,不會被發現的,就算被發現了,我也能帶著你跑。”小六自信滿滿地說,他如願見到了弟弟聽了他的話隨即露出的笑臉。
然後小六也笑了。
私塾講課是按照鄉試的科目來安排的,經義以三經新義為基礎,再有就是歷史,法律和文學。教書先生們一般也不講別的,只是照本宣科地講些跟鄉試貼近的東西,畢竟話又說回來,要是他們能考過鄉試,當上舉人的話,哪裡還會願意在這村子裡教書。
小七不識字,但依照玩家的知識聽得半懂不懂,那些咬文嚼字的東西聽得他直皺眉頭。小六聽的時候更是昏昏欲睡,往往聽完之後跟沒聽一樣,一閉眼一睜眼,時間就過去了。
又過了幾場旱災、疫病,因年歲而躲過了徭役,也沒有江湖敗類劫掠,有病的話就去蹭一下安濟坊的藥,小七就這麼平平安安地長大了。他現在也能在下地的時候幫上忙,減輕了磨娘子和小六的負擔。
“小七。”
見只有小七一人,鄰家的郭娘子招呼他過來,看了看周圍,小聲跟他嘀咕。
“賣私鹽的來了,你回去問問你娘,看你們家要不要買。要買的話可以去村口的破屋裡,他們這幾天就在那。”
官鹽昂貴,私鹽氾濫。朝廷低價收鹽,高價販賣,不光鹽民苦不堪言,百姓也難以接受這高昂價格的官鹽,而且官鹽有時質量也不怎麼樣,不知道是中途運輸的時候被偷換了還是根本就沒往地方運。反正百姓是不知道這些鹽去哪裡了。
故儘管販賣私鹽是違法的,但是仍有不少鹽販子為利而動,冒著殺頭的風險販賣私鹽。正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磨娘子一家雖說在村子裡算中上的家庭,但官鹽也負擔不起,有私鹽可以吃當然更好。
郭娘子也是好心告知了小七。她一個人的時候只敢接近小七,要是小六也在的話,她是不太敢的。
小七回了家,告訴了磨娘子私鹽的事,磨娘子便拿出錢幣,讓小七等小六回來之後兄弟兩個一起去。讓私鹽販子來家裡是絕對不可能的,磨娘子不放心,但讓小七一個人去她也不安心。
小六去河裡摸魚,他提著魚回來之後,得知私鹽販子來了,便同小七一起去村口破屋裡買了些鹽。這些鹽不僅是用來吃的,還要用來儲存糧食水果作為儲備糧,所以能買多少鹽就買多少鹽。
路上,小七談起他最近聽到的訊息,說:“田賦一直是十五稅一沒有變,但是其他的雜稅越來越多了,我聽郭娘子家去當差役的老三說牙契錢和鹽茶稅又漲了。”
“又漲?”小六呲牙咧嘴。
“不過他們還說,總比去差去運花石綱的和去什麼行幸局的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