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農學家(第1/2 頁)
如果說誰最希望劉偉超能賺錢的,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崇禎皇帝。
此時他聽劉偉超這麼一說,雖然不明白合夥人是什麼意思,但是他知道這是一起努力的意思,便也跟著興奮地說道:“好,朕強國,你賺錢,我們一起努力!”
說完之後,或許是劉偉超的手機動了下,鏡頭轉了下,就被他看到了什麼,只聽崇禎皇帝連忙提醒道:“咦,你的晚膳,還是吃哪個……紅薯麼?”
劉偉超一聽,笑著說道:“你眼睛真尖!沒錯,今晚吃紅薯,簡單方便還便宜!”
“那你沒有菜麼?”崇禎皇帝聽了,有點疑惑地問道,“這好像是主食吧?”
“……”劉偉超一聽,有點無語了下,你真當我是皇帝啊,我的吃飯可不是你的用膳啊!
於是,他便解釋道:“我之前工作了一年多點,存了十萬塊左右;現在沒了收入,用一分就少一分,又要創業,能省著花就省著花。等以後賺錢了,再吃好點就是了!”
雖然崇禎皇帝不知道劉偉超口中的十萬塊到底是多少,但是他能聽出來,劉偉超現在其實挺缺錢的。
意識到這點,他就心中決定,一定要儘快改善劉偉超的處境,讓他變得有錢起來才行!
這麼想著,崇禎皇帝便把這事記在心裡,等回頭和田貴妃商量下看看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不過也是因為剛才看到了紅薯,他便對劉偉超說道:“你發給朕的紅薯、土豆照片,朕都已經看過,並且讓人去找了。還有其他什麼沒有,也一併發給朕,可以麼?”
劉偉超聽了,一拍自己的腦袋,當即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道:“對對對,你說得對,我找下資料,然後都給你發過去吧!”
隨後,結束通話了通訊,劉偉超便開始找了起來。
玉米,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嘉靖三十四年的已有“玉麥”的名稱,但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則見於三十九年甘肅的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此外,田藝衡和李時珍均有記載。
番薯就不用說了,是大明萬曆年間傳過來的。徐光啟曾經從福建引種到上海去種過,並給崇禎皇帝上過甘薯疏。
馬鈴薯,亦稱洋芋、土豆、山藥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這個可是真正解決饑荒的好東西,只是好像在崇禎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左右,好像大明還沒有。就算已經有了,可能也在某個犄角旮旯中。不會像玉米和番薯那樣好找。
花生,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番豆、無花果等,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大粒型是滿清時期才傳入。這個也是很有用的,需要大力推廣。
辣椒別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rb。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高濂。
也就是說,辣椒已經在明末有了,不過還不普遍,一開始甚至都是作為觀賞花卉用的。這個也值得給崇禎皇帝說說。
番茄,亦稱西紅柿、番柿、六月柿、洋柿子等。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我國最早記載見於王象晉的……
咦,等等!
劉偉超查到這裡,好像有點不對,便又重新翻了資料,往前檢視。
最後,他便點了王象晉這個人的資料去看。
這不看還好,一看之下,頓時就大喜過望。
王象晉明代文人、官吏,農學家,旁通醫學……
這些其實沒什麼,最為關鍵的是,1607年至1627年間,王象晉在家督率傭僕經營園圃,種植各種疏果,廣泛收集古籍,以10多年時間編成,全書30卷。是我國17世紀初期論述多種作物生產,及與生產有關的一些問題的鉅著。
劉偉超剛才找的幾種農作物,只要明末已經有的,王象晉好像都有記錄。
一直以來,他都認為,明末就徐光啟這麼一個農學大師。結果沒想到,竟然還藏著一個王象晉。
這個王象晉可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