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我和崇禎成了合夥人 > 504 根源

504 根源(第2/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

京官免除,不在京師的官員,就按照官員的品級遞減。

大明朝一共分為三大徭役,分別是裡甲、雜泛、均徭。

裡甲之役以戶計,以鄰近的110戶為1裡,從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戶輪流充當里長,餘100戶分10甲,每甲10戶,輪流充當甲首。每年由里長1人率領10甲的甲首應役,稱“當年”。

這個裡甲之役,其實有點類似後世的保長,或者村長之類的,一般是有錢人當的,貧困戶可以免除。這也是為什麼大明開國的時候,就連京官都不能免除這個裡甲正役的原因。

里長對上級官府負責,管束所屬人戶,統計本里人戶丁產的消長變化,監督人戶生產事宜,調理裡內民刑糾紛,按理來說,算是一個不在編的地方官,應該是人人都搶的。

但是實際上呢,卻是人人畏懼的徭役。這一點,越到後來就越明顯。

為什麼?

因為官府不直接對普通百姓的話,所有的稅賦徭役之類,都是找里長的。如果這個裡裡面,有人口流動,搬去了別的地方,或者乾脆逃了之類,總之各種原因,里長沒法完成官府交代的事情,那就要坐牢的,怎麼辦?

就只能自己填補虧空,要錢要糧,自己墊上;要人則自己出人;

如果只是偶爾這樣的話,那就還好,撐下說不定能撐過去。然而,到了大明中後期的時候,這就是常態。往往是誰當里長,誰就要家破人亡的那種,誰受得了?

三大雜役裡面的均徭,是把門子、皂隸、庫子、鬥級、馬伕、膳夫、弓兵、鋪兵、防夫、倉夫等經常性的、比較繁重的差役分割出來,按照丁糧多少,另行編僉的一種勞役。

還有其他不是經常性的勞役,就是雜泛了。

在大明開國之初,官紳的特權體現,並不算是很明顯。畢竟糧田要交稅,裡甲正役也要服;也就均瑤和雜泛能減免一部分而已。

對此,官紳當然不願意了,就經常倒騰這個事情。

一開始的時候,是從規定的限額想辦法,就是擴大這個額度。

比如弘治十七年重申舊制,現任方面官員之家免十丁,知府免八丁,同知以下至知縣等官免三丁,八品以下至雜職、省祭、聽選等官及監生、舉人、生員、吏典之傢俱免二丁。

但到了嘉靖萬曆年間的時候,改為了按照田產來算了。什麼意思呢?

就是官紳的一部分糧田全免,在這部分額度之外的糧田才承擔均瑤、雜泛,這個稱之為承役之田。

就這,官紳還非常不滿意,並且曲解法令。這種事情,上到首輔,下到秀才,都這麼幹。說應該連均瑤和雜泛都免了。

就這麼的,由部分優免變成了全免。

那官紳免去的稅賦勞役,不能就憑空消失了,只能由不是官紳的那部分人去承擔了!

這個只是一種大概的說法,事實上,有關官紳優免這一塊,從大明開國之初就開始反覆,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官紳為了偷稅漏稅不交稅,那是想出了無數的辦法。這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詭寄、花分、寄莊、投獻、賴糧這五種方式。

詭寄,係指官紳族人、姻親、門生、故舊以及庶民將田土假捏偽券,非法隱寄於官戶之下,以為“避役之窟”。他們避役了,那這役還是要有人去服的啊,因此就差中戶,差小戶,差朋戶,甚則差無產之戶去服役了!

這種在明末時候,特別盛行。就連張居正一力改革之時,他讓家裡去清查時,都發現了這種情況的存在:本戶依制優免糧74石,而詭寄優免者則竟達500石之多。張居正肯定不會同意,但是他家裡人會以他的名頭這麼做。

花分,係指採用違法手段將一戶劃分為若干子戶,用以逃避重役。之所以有這花招,是大明有一段時間規定了,重役承擔者所應擁有的田地畝數多寡來劃分,同時規定田土無多的細戶不予徵派。所以官宦鉅富的糧田最多,他們就開始採用這個花分對策了。

寄莊”,即在外縣購置田莊。對於官紳來說,寄莊是撈取雙重優免的手段。

投獻,就是把自己的糧田託名到官紳名下,以此躲避繁重的稅收勞役;這其中,還有主動和被動一說。

還有最後的賴糧,就很好理解了,官紳喊著天災人禍,錢糧交不上啊,就賴糧;拖個幾年,有官員上奏說百姓多苦,皇恩浩蕩,應該免去拖欠的糧食。就這麼的,把官紳拖欠的糧食也給免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武盡碧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