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無數天涯客(第1/2 頁)
稱帝建制之後,夏禹又根據九州諸侯每年獻上來的禮金,鑄造九鼎,以此鎮壓九州。
每一尊九州鼎,都對應天下一部大洲。
這九州鼎,分別是: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九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
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
九州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九州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另外,九州鼎鑄成之日,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龍、與風雨雷電四屬之龍出現。
九龍呈祥,意味著龍族認可了人族大禹建立的夏王朝政權。
並且,九龍還將各自龍血注入九州鼎內。
使九州鼎與龍族血脈相連,共同鎮壓九州氣運和地脈水運。
由此,九州鼎在龐大的人道功德和龍血灌注之下,也成為一件後天功德靈寶。
此靈寶,可形成一座龐大的結界,守護人族九州大地。
同時催動九州鼎,還可以攻伐殺敵。
不過,夏禹為了防止有心人覬覦九州鼎。
立下規定:唯有人族共主、夏王朝大帝,才可以指揮九州鼎。
並且運使大神通法力,設下禁制,將自身精血與九州鼎相合。
如此一來,非夏禹血統後輩,無論多大法力,也無法催動九州鼎。
在夏禹看來,有九州鼎鎮壓天下九州,想必夏王朝的人族共主之位,可以傳承千秋萬代。
只是真的會是這樣嗎?
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光,在未來的命運時光之中振臂高呼,神色蔑視的看著夏禹等王侯將相。
一臉豔羨的看著秦始皇豪華車隊轆轤而過的漢高祖劉邦,一臉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英姿勃發尚且弱冠之年的西楚霸王項羽,望著秦始皇華蓋滾滾而過、萬人景仰的浩大場面,雙目神采飛揚、滿懷雄心壯志,慨然道:“彼可取而代之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就算是聖人,都無法掌控命運。
何況區區一位人間世俗王朝帝王?
夏禹雖然功高蓋世,氣運昌隆、天命所鍾,但到底只是一個凡人。
待到夏禹退位,人族氣運功德轉移,誰又還念念不忘他這位治水大帝?
時間終究會讓人淡忘一切。
死生契闊的愛情、血濃於水的親情、志同道合的友情……
一切都將變得平淡,直至毫無波瀾。
而也正是從夏禹開始,人族禪讓制退出歷史舞臺。
血統繼承製登上了檯面。
最後,在飛昇天界之前,夏禹將夏王朝大帝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夏啟。
不過,為了照顧到其他諸侯的看法,和天下人族的民心,夏禹自導自演了一場禪讓制。
他先是將帝位禪讓給了益。
益又不是傻瓜,看不出來真情假意,自然不肯答應。
只是夏禹執意如此。
胳膊扭不過大腿,益只能無奈答應下來。
如此一來,益就成為了夏啟眼中釘肉中刺了。
在夏啟看來,益完全就是篡奪了本應該屬於自己的王位。
此等大仇大恨,不共戴天。
夏啟仗著身為夏禹嫡子的身份,開始籌謀推翻益的政權。
而一等到夏禹殯天之後,夏啟就是自繼王位,自稱正統。
要舉兵討伐謀權篡位的益。
毫無根基趕鴨子上臺的益。
如何會是籌謀已久的夏啟對手?
再加上對方夏禹之子的政治加成。
益與夏啟的爭鬥。
在一開始就處於絕對的下風。
惶惶然不可終日的益派出使者,對夏啟提出想要退位讓賢的請求。
但是對益深恨之的夏啟自然毫不理會。
繼續一路朝著夏王朝的都城攻去。
最終,夏啟親自斬殺了益,推翻了益的政權。
否定了對方身為夏王朝大帝的身份。
認為自己才是夏王朝第一代正統大帝。
自此之後,洪荒人族社會的“公天下”,徹底轉變成了“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