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工業奇蹟(第2/2 頁)
的是,“咱們全家的命是八路軍給的,做人要知道報恩!”
在後世的歷史中,他們轉戰新疆,轉戰四川,轉戰長江流域,轉戰珠江流域,他們沿著中國的三條水道和各個大型礦場基地,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工廠,建立起一條又一條產線。
他們逢山開山,遇水搭橋,八路軍到哪裡,他們就建設到哪裡。中國第一批國家級標準公路,標準鐵路,標準機場都是他們的身影。
這群偉大的建設兵們,他們從最初的三十萬人,後來發展到了三百萬人,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建設兵團。
,!
沈瑩用一種特殊的兵團制度,在構建和鍛鍊中國的第一支重工業產業大軍。
這不是開玩笑的,他們真的是軍人,享受軍人待遇,以軍人的態度進行工程建設。他們是新中國工業最堅固的基石,為未來中國工業的發展,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野火有一次問沈瑩,“為什麼要用兵團的形式進行工業建設?工人不也一樣?”
沈瑩回答道,“我們國情不同,各個地方受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知識水平都很低 ,如果要快速進行國家級工程和產業建設,交給地方,那效率和質量難以把控!一支長期從事這些建設的軍隊,就不一樣了,他們能夠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比如修路,比如架橋,比如建設化工廠。一支部隊專門做一件事,那就有傳承,那就能慢慢制度化和專業化,和各個地方臨時組建的隊伍相比,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沈瑩停了停,再次說道,“這是工業骨架,以他們為骨,地方派出人員跟著一起建設,就是血肉,慢慢地方學會了建設,操作和維護,這些工業專案就就會慢慢有魂。”
野火覺得沈瑩應該比他懂,而且專業的部隊,做專業的事,肯定沒錯,所以也就沒有管過了。
三十萬工業建設兵團,慢慢在黃河上游彙集,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條條鐵路和公路,將這些工廠全部連線。
從巴彥淖爾,到包頭,到呼和浩特(沈瑩已經將它改名),再到烏蘭察布,到大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工業產業帶。
其工業建設規模,遠超東北。參與這一批建設的人員,從建設兵團,到各地政府,超過五百萬人。
他們日夜不停,他們戰雪鬥風,他們爭分奪秒,他們以戰鬥的精神在建設這個國家第一條大型產業鏈。
到一九四三年,年終,化肥,醫藥,鋼鐵,塑膠,發動機,火車頭,一系列工廠一個個開始進入生產階段,人類工業文明的奇蹟在黃河的幾字形大彎處逐漸成型。
美聯社記者在訪問過這片區域後,寫下了這樣的話,“黃河上船隻川流不息,四車道公路上,運送物資的車隊規模非常大,火車頭日夜不停的行駛,深夜還能聽到遠處隱隱約約,工人們的號子聲,這裡的建設彷彿從來不曾停止。這裡的工業規模之大,產業鏈之完整,已經等同於美國的五大湖地區。如果和平到來,這裡應該會是亞洲最大的工業區!”
連第二戰區長官都向重慶彙報,“黃河對面,好像每一天都有工廠建成,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建設,與之相比,我之晉造如螢火之光,這是數千年未有之奇蹟!”
:()抗日之火力不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