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當上廠長(第1/2 頁)
命運不是一個機遇問題,而是一個選擇問題。
把彎路走直的人是聰明的,因為找到了捷徑,把直路走彎的人是豁達的,能夠多看幾道風景。
路不在腳下,路在心裡。
謝闖已經外放到鄉鎮做了組織委員,聽說很快就會升任副書記。
李二海還是縣委辦副主任。
新城建設很順利,建設速度也很快,已經初具規模,看上去很是氣派。配套設施齊全,道路寬敞,綠化率很高,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地塊建立了一個生態公園。
應該說,在重清,溫定這個新城是個樣板,讓人耳目一新。
已經有傳言,市裡有規劃向東擴充套件,和溫定相連,這樣就可以做出一個大城市來。
省裡也非常看好溫定這個新城建設,派出了幾個考察組來過溫定,結論都是肯定的,覺得有推廣的必要。
季柱和趙愷非常得意,作為溫定,向來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每年的總結會,只有挨批的份。
新城的建設,卻讓溫定在省裡頻頻曝光,收到的資訊,都是肯定和讚揚,有訊息稱,省裡充分肯定了溫定的不等不靠,靠前發展的思路和思想。
季柱和趙愷,本來就是心繫群眾幹實事之人,透過新城建設,兩人開始融洽,齊心協力抓工作,團結一致向前進。
9月27日,一個訊息傳到趙愷的耳朵裡,讓他坐立不安。
縣裡有個國營服裝廠,叫溫定服裝二廠,是個老廠,有職工一千多人,退休職工多達兩千人,在溫定,也是個大攤子。
原先有個一廠的,因為規模小,發展慢,早年併入了二廠。自那以後,溫定人口頭上都稱服裝二廠為“老二廠”。
這幾年,老二廠發展滯後,產品滯銷,基本處於停工的狀態。
經常拿不到工資的工人,隔三岔五地到縣政府上訪。
這不,聽說老二廠工人要在10月1日國慶節的時候集體來上訪。找來廠領導一問,確有其事。
趙愷向季柱作了彙報,季柱也沒有好辦法。於是決定開常委會討論研究。
季柱、副書記劉書勇、田作生、縣長趙愷,副縣長王東昇,胡元柳、人大主任謝桐,高官鮑萬忠,秘書長童貴,九大常委都準時參加了。
李二海負責記錄。
趙愷介紹了情況。之後希望常委們能研究出一個妥善的辦法來,絕不能在國慶節期間出問題。
基層的幹部都知道,受條件限制,很多現實的問題短時期內根本沒辦法解決。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死結。
幾個常委基本上都是從基層幹上來的,誰不知道這個問題棘手啊?
喝茶的喝茶,玩筆的玩筆,反正沒個吭聲的。
不是不想吭聲,是實在沒有好辦法。
季柱忍不住了:“大夥都不吭聲,這也不是辦法呀。有什麼想法,儘管說出來,行不行的,我們再議。”
童貴清了一下嗓子,慢條斯理地說:“辦法也不是沒有,我個人認為,老二廠早已是個老大難問題了,這樣的局面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解決思路,才能解決問題。”
趙愷知道童貴的意思,因為以前提過,就是要對老二廠進行改革。改革,第一刀就是換掉廠領導班子。可這些廠領導,哪個不跟在坐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自己。
這一次,趙愷感覺到了不解決問題已經不行的地步了,破釜沉舟也在所不惜。
想到這裡,趙愷看了一眼童貴說:“請童秘書長拿個方案。”
童貴笑了笑,接著說:“方案我沒有,思路還是舊話重提,改革。老二廠現在就是個爛攤子,是個燙手的山芋。別的不說,首先它就是我們縣財政的大包袱,沉重的大包袱。”
“我知道,這裡面有各種利益的存在,但我們不能讓它就這樣爛在我們的眼前吧,而且是越爛越厲害。就是現在不改革,將來還是會死掉。這個道理,想必在座的各位都心知肚明吧。”
王東昇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老童,直接說換人不就得了?”
趙愷一拍桌子,堅定地說:“對,換人!”
大家都抬起頭,看著趙愷:“換人,換誰?”
是啊,換誰?
溫定地處內陸,各方面發展都不好跟東部沿海地區比,想做件事,真的好難。找人,這個人又不是個神人,哪能就有起死回生的妙手。
會場又陷入了寂靜。
在腦海裡搜尋了半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