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的吏部尚書和侍郎,大都由文選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而顧憲成先生的升遷順序是:吏部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員外郎(副職)——文選司郎中。
這就意味著,那幾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員(除少數高官),無論是升遷,還是考核,都要從顧憲成手底下過,即使不過,也要打個招呼,就不打招呼,也得混個臉熟。
此外,我們有理由相信,顧憲成大人也是比較會來事的,因為一個不開竅的書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在這個世界上,實力和道德,經常是兩碼事。
東林之中,類似者還有很多,比如李三才。
李三才先生的職務,之前已經說過,是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鳳陽,兼漕運總督。
都察院僉都御史多了去了,鳳陽是個窮地方,不巡也罷,真正關鍵的職務,是最後那個。
自古以來,漕運就是經濟運轉的主要途徑,基本算是坐地收錢,肥得沒邊,普天之下,唯一可以與之相比的,只有鹽政。
坐在這個位置上,要想不撈外快,一靠監督,二靠自覺。
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覺,從種種史料分析,他很有錢,有錢得沒個譜,請客吃飯,都是大手筆。
至於監督,那就更不用說了,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檢舉自己,估計他還沒這個覺悟。
作為東林黨的重量級人物,李三才在這方面的名聲,那真是相當的大,大到幾十年後,著名學者夏允彝到鳳陽尋訪,還能聽到相關事蹟,最後還嘆息一聲,給了個結論——負才而守不潔。
列舉以上兩人,只是為了說明一點:
東林,是書院,但不僅僅是書院,是道德,但不僅僅是道德。它是一個有實力,有能力,有影響力、有鬥爭意識的政治組織。
事實上,它的能量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發現,那段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死我活的爭鬥。
爭鬥的方式,是京察。
萬曆二十一年(1593),顧憲成失望地回家了,他雖費勁氣力,卻終究未能解決對手,京察失敗。
但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十二年後(萬曆三十三年),京察開始,主持者楊時喬,他的公開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一個公開身份,是東林黨。
當時的首輔,是浙黨首領沈一貫,對於這位東林黨下屬,自然很不待見,於是,他決定換人。
沈一貫是朝廷首輔,楊時喬只是吏部二把手,然而意外發生了,雖然沈大人上竄小跳,連皇帝的工作都做了,卻依然毫無用處。楊侍郎該怎麼來,還怎麼來,幾板斧掄下來,浙黨、齊黨、楚黨、宣黨……反正非東林黨的,統統下課,沈一貫拼了老命,才算保住幾個親信。
那麼現在,請你再看一遍之前列舉過的幾條史料,玄機就在其中:
萬曆三十三年(1605),京察,沈一貫親信以及三黨干將被逐。
萬曆三十五年(1607),沈一貫退休回家。
同年,王錫爵的密信被李三才揭發,復出無望。
一年後,東林派葉向高成為首輔,開始執掌朝廷大權。
是的,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偶然。
而最終要獲得的,正是權力。
權力已經在握,但還需要更進一步。
萬曆三十九年(1611),辛亥京察,主持人吏部尚書孫丕楊,東林黨。
此時的首輔已經是葉向高了,東林黨人遍佈朝廷,對於那些非我族群而言,清理回家之類的待遇估計是免不了了。
然而一個人的摻和,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李三才。
此時的李三才已經升到了戶部尚書,作為東林黨的干將,他將進入內閣,更進一步。
算盤大致如此,可打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聽說李三才要入閣,朝廷頓時一片雞飛狗跳,鬧翻了天,主要原因在於李先生的底子不算乾淨,許多人對他有意見。
而更重要的是,這人實在太猛,太有能力,東林黨已經如此強大,如果再讓他入閣,三黨的人估計就只能集體歇業了。
於是,一場空前猛烈的反擊開始。
明代的京察,按照地域,分為南察和北察,北察由尚書孫丕楊負責,而南察的主管者,是吏部侍郎史繼楷,三黨成員,他選定的考察物件都是同一個型別——支援李三才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