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街械娜啡縋羧僬樗�檔模�笆俏頤塹吃諂皆�峽�吹牡諞桓齦�蕕亍!庇辛思街兇隼�櫻�諛芊裨諂皆�厙��⒏�蕕卣飧鑫侍饃希��蠖�馴淶檬�摯隙ǎ�嗟崩止哿恕2還��饈敲�蠖��襯詬嘸陡剎康鬧甘盡T詮��『鹹訃罷飧鑫侍饈保��蠖�允鞘�紙魃韉摹�
1938年3月15日,毛澤東對即將去敵後工作的抗大學員講:“抗大三期的同學要畢業了,軍委直屬單位也有一些同志要到前方工作,我今天來給你們上一課。課題是:古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水滸》上魯智深曾經大鬧五臺山,今天聶榮臻同志也在大鬧五臺山。他率領八路軍一部分隊伍,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塊抗日根據地。他比魯智深厲害得多呢!老百姓講,聶司令下一道命令,平漢路、同蒲路上的火車就開不動了。”
毛澤東講,“到敵後去抗戰,就是學聶榮臻同志,就要像下圍棋一樣,先做好‘眼’。我們黨要在敵後建立起星羅棋佈的抗日根據地。”毛澤東又具體指出:“太行山、呂梁山、大青山、沂蒙山、大別山、洪澤湖、太湖、茅山、四明山、天目山等地,是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最理想的所在。”
可見,在那時,毛澤東仍主要是把山區看做可以做活的“眼”。
1938年5月,冀中根據地已初步建立,而毛澤東發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時,仍說在平原地區能否建立長期支援下去的根據地,還需在實踐中得到證明。
毛澤東對在平原建立根據地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很正常的。因為在此前,共產黨只在崇山峻嶺之中建立過根據
地,還從沒到像冀中這樣的敵偽眼皮底下的大平原建立過根據地。黨內不少人對此的確信心不足。正如聶榮臻所指出的:“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困難確實更多一些。過去,由於我們黨的根據地大多建在大山之中,有的同志就產生了錯覺,以為只有深山峻嶺才能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太強調了地形的決定作用。”
十年內戰時期,紅軍戰士習慣於在山區作戰、生活,乍一到平原,就會覺得空蕩蕩的不踏實,回到山區,就如同回到故鄉一樣高興。程子華在回憶起紅25軍在1934年的一段戰鬥歷程時,說:“上了伏牛山,戰士們都喜形於色,非常活躍。因為長期習慣山地作戰,這些天全在平原上緊張的行軍作戰,很不習慣,現在又上了山,戰士們高興是很自然的。”由此不難理解,一些長年戰鬥在山區的幹部來到冀中,看到這樣的地方居然有這麼好的根據地,自然感到十分新奇。一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老紅軍回憶說:我參軍後,淨是戰鬥在貧窮的山溝,一直沒看見過平原,這次一過鐵路,就望不見山了,一馬平川,真是村莊稠密,處處飲煙……啊!真是與山地感覺大不一樣。如果說,在十年內戰時期,曾有人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對我們黨能否在山區創立根據地表示懷疑,那麼,在抗日戰爭階段,也有人對在平原地區能否打紅旗,表示疑問。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這種懷疑並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的。要在平原地區堅持抗戰,就是要比山區更困難一些。其實,早在1939年,一二〇師政委關嚮應就曾闡述過這個道理。他說:“經過敵人五次戰役‘掃蕩’之後,冀中所有城市俱被敵陷。這裡必須瞭解,城與城之間的距離很近,從十八里到六七十里。我們的兵團——遊擊部隊即在這種狹窄的地區艱苦奮鬥。”這裡提到的“敵人五次戰役‘掃蕩’”,是指日軍從1938年底至1939年初,對冀中的五次圍攻,經過這五次進攻,日偽軍佔去了冀中全部縣城和一些重要市鎮。
這樣一來,敵軍不僅在冀中四周駐有重兵,在冀中腹地,也擺上了子。形勢更加嚴峻。關嚮應說:從冀中的具體局勢看,即可以意識到那是一種怎樣艱難的環境。很明顯,在那樣密集的據點之間的狹窄地區遭到敵人不時的合擊,它不能不處在不斷的連續行軍與作戰中。二年來的考驗證實了,如果不是素質優良的部隊將不可擔負起這一個任務。另外因為是在平原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冀中、冀中(3)
利於敵人一切技術兵種行動,所以我們在那裡是與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的進攻中,殘酷地戰鬥著。再加上城市的陷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切物質資財補給的缺乏,所以,堅持平原游擊戰爭,不能不是殘酷的和在與克服一切困難中來實現的。
還拿下圍棋來打比方,你從對方圍好的“大空”中挖出去一大塊“實地”,對方豈能坐視?人家會竭盡全力擠壓你,縮小你佔據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