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數量的76mm美國(謝爾曼)坦克和t-34/85所需要花費的工時、投入生產裝置資源的話,那麼結果可能會十分有趣。
圖3、4、5特別展示了部分焊接部位的圖樣,看起來是十分糟糕的——焊接裂縫,焊接深度不夠,等等,焊接設計(倒是)基本夠格。其中圖5特別有意思,因為它還(額外)向我們展示了蘇聯式焊縫修補方法——位於一輛t-34首下和鑄造部分的焊接處。這裡先前又一條長且深的裂縫,而修補方法則是在外面用奧氏體焊
條焊上彌補,這樣子就肉眼不可見了。順帶一提,這輛t-34當時在戰場上受的致命傷倒不是這一處,而是在另一處捱了一發穿甲彈。
iii。穿甲彈部分
a。鋼製穿甲彈
在二戰和韓戰時期我們所繳獲的蘇聯鋼製穿甲彈,在設計上都各有特色,極為不同。基本上大部分炮彈都是整體式。例如:炮彈不帶風帽,內建小口徑爆炸部(這樣子看起來更應該歸入aphe彈種)。
在設計近似這一共同點外,其他的部分則是多種多樣的:部分彈頭很尖,部分則是平的,部分頭部有突起物。部分彈頭上覆有鐵製風帽以保證良好的氣動外形;部分則
帶有單條銅質旋轉帶(部分則有兩條);有的形狀是尾椎形的,有的則是圓錐底柱的;有的在定心帶前/後部位有很深的圓形凹痕(有的一條有的兩條……)具體見圖6
這種(令人困惑的)設計,被(我們)認為主要是用來對付大斜面裝甲,此外對付(蘇聯)自產的高硬度鋼,以及低溫環境下的鋼板也有和那好的效果(未適當熱處理的鋼鐵在低溫下會顯得更脆弱)。
大傾角鋼、硬鋼和脆性鋼對於這種鈍頭形的炮彈沒有很好的抵抗力。當然這種情況下,炮彈擊穿鋼板的路徑更加垂直於裝甲表面(lz注:轉正效應)而非沿著原有的彈道前行。也就是說,在穿甲過程中,炮彈“立了起來”並且“選擇”了一條更短一些的“路徑”來“透過”裝甲板,這一點上鈍頭彈就和尖頭彈不一樣了。一般而言,所謂“apc”裡面的c字(cap,風帽)的主要作用在於炮彈和裝甲接觸瞬間保證彈頭的完整性不受損。結果呢,蘇聯人的(應該是指鈍頭彈一種,下面介紹過(windshield)彈頭不帶風帽(作為解決辦法他們有鈍頭彈)。
據(我們)推測,彈頭邊緣帶有的圓形凹槽,可能是為了在打擊斜面裝甲時造成更多碎片進行有效殺傷而做出的處理。因此(為了對付斜面裝甲)尖頭彈被改成了相對平坦的外形。而對付小傾角(近乎垂直)的裝甲時,反而是尖頭彈更為有效一些。原因在於:
帶凹槽的(鈍頭)彈在撞擊裝甲時的彎曲力矩和瞬間壓力會更小一些,但這同時也降低了它對於垂直裝甲的侵徹力。不過綜合來說,(帶槽的)鈍頭彈的應用性會更為廣泛一些。因為大部分尖頭彈可以解決的目標用鈍頭彈也不會表現很差,而且(帶槽)有助於提高鈍頭彈的穿甲能力。
表4展示了部分鋼製穿甲彈的化學和物理特性。
我們再次在這裡面發現了高矽含量的錳矽鉻鋼(和之前的裝甲成分分析相同,當然裝甲部分的碳含量比較高),不過鉬含量要麼是很少,要麼就乾脆沒有。其中,這次所研究的最大口徑彈藥的122mmap彈裡,檢測出的鎳鉻鉬鋼中,鉬含量也只有0。22%。換言之,這些穿甲彈裡所的合金成分含量略少,將會影響到其穿
甲能力的發揮。
彈體經過熱處理後達到了洛氏硬度c50的標準。這和國內的c60-63的標準比起來明顯軟了一些(尤其是彈體前部)。順帶一提,美國生產的穿甲彈所使用的合金鋼內部摻入了0。50—0。60%的碳元素以保證硬度。這樣做目的在於防止衝撞過程中的彈體變形和碎裂,尤其是在對付小斜面裝甲時。
而當對付大斜面裝甲時,無論合金成分和物理特性如何,整塊的尖頭彈在撞擊的一瞬間會導致尖頭破裂,而這種(尖頭撞成鈍頭)狀態下,對付斜面將會很有效。考慮到尖頭會被撞碎這一情況,俄國人使
用的鈍頭彈也許就顯得沒那麼必要了。當然,在使用aphe彈種時,鈍頭彈對於保證爆炸部的貫通、碎片殺傷穿透裝甲而言是十分有效的。
在工藝上可以發現蘇聯人將彈藥的硬度統一製作到c50的硬度水平。當然一個例外就是85mm彈藥(c25)。國內的水平是尖頭部位c60-63,到底部大約是c45。這種(不同硬度處理)方法可以保證穿甲過程中彈體的整體完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