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過去忙碌和顛倒的生活而對子女深感內疚。”
這使劉德華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突然對母親就有一種歉疚。
母親不辭辛勞,晝夜不分地照顧自己,而自己卻難有時間和她聊天、吃飯,作為兒子,自己又何嘗盡到了責任?
有一次,記者問劉德華,在演藝圈中,有哪些人他會視如至親?
劉德華毫不猶豫地說出的三個名字裡,第一個就是葉德嫻。
另外兩人,是周潤發和潘宏彬。
劉德華說:“DEANIE姐從《獵鷹》一劇開始便愛惜我如子侄般;至於發哥,我一直似兄長般敬重他;彬仔則是我同期訓練班出道以來的沙堡兄弟。”
在劉德華的心裡,不管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是演藝圈裡的媽媽葉德嫻,對自己的愛都是世間最純潔的,沒有一星一點的雜質。
兩位母親的愛,都像山中的溪流一樣,永不幹涸地涓涓流淌,一直流進了他的心裡。
2。“我是這樣長大的”(1)
“《倦》這首歌總讓我有‘累’的感覺和‘淚’的衝動。
出道至今,不斷要堅持自己的路,不斷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路和理想之間,我還要不斷地面對觀眾、媒介和輿論給我的壓力。
我要解釋、我要澄清、我要道歉……”
劉德華在演藝圈的勤奮是出了名的,正因為如此,他的影視和演唱作品才能如數家珍。
自出道以來,無論嚴寒酷暑他都沒有停歇,他的身影不是出現在片場上,就是出現在錄音棚裡。
一年到頭,很難聽到他說:今天我休息。
1994年,華仔在出了原創專輯《5·30分》之後,1995年,緊接著又推出一張百分百老歌翻唱的懷舊專輯,經過了重新編曲、配器後的老歌,聽起來確實另有一番味道,尤其是主題歌《昨夜輪渡上》,更是十分精彩,讓人不得不佩服他高超的演繹能力。
劉德華的隨感集《我是這樣長大的》,就是在這張粵語專輯的錄音期間撰寫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劉德華在文學創作上的潛力就已經顯現出來。
他經常在學校演話劇,並自己寫劇本,獲獎作品《蛻變》還被搬上銀幕。
可以說,少年劉德華對文學創作的興趣更在演戲、唱歌之上;進入演藝圈後,他對文學的愛好並沒有減退,稍有閒暇,他都會將自己的喜悅與悲傷流注筆端。
與唱片同期推出個人的散文集,在華仔已不是第一次。
這樣的方式,是否帶有促進唱片銷路的考慮?
作為一種宣傳手段,想法自然不錯。
但,將《我是這樣長大的》作為一部獨立的作品,以文學的眼光來看,內中的文學價值也是不低的,這決不是一本湊數的散文集。
《我是這樣長大的》敘述平和、自然,文筆流暢、老練,在這本隨筆中,親情、友情、愛情,都在劉德華的筆下流露,流露出一個當紅明星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
這本書寫了一個多月。
在繁忙的演藝活動的間隙,在夜深人靜的燈下,在感慨良多、不吐不快的時候,劉德華用筆與人交談。
其實,儘管工作忙得令華仔沒有時間坐在書案前提筆寫作,但他並沒有藉口忙,就停止自己寫日記的習慣。
不過,他的日記不靠手寫,而是用錄音機。
在做事的時候,感到有話要說了他就說,說給錄音磁帶“聽”。
多年下來,華仔已積攢了好幾箱“磁帶日記”,這是他為自己、同時也為讀者提供的巨大的精神財富。
《我是這樣長大的》共收入了十三篇文章,而文章的題目,是劉德華正在錄製的十三首舊歌金曲的歌名。
在書前的簡短自序中,劉德華寫道:“(這些)金曲流行的年代,正好是我個人的成長年代,從唸書、訓練班、至演出《神鵰俠侶》以至今天,這些歌曲實實在在地印證了我的青春歲月。”
“每次踏進錄音室,我就想起許多許多: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幕幕溫馨的生活片斷,零零碎碎,暖透心窩”。
文章是隨感而發的,並沒有什麼連貫性,以專輯中的13首歌的歌名為線索,劉德華在將自己——一位演藝界明星的內心感悟,直率地袒露在讀者面前,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種難得的情感:真摯、單純”。
他要透過這種率性的文字,“我手寫我心”,讓廣大歌迷、影迷們與他一同分享這“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