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要臉與不要臉(第1/2 頁)
這場巨大爭論的由頭,還是那京兆府尹張蘊古引起的。
由於之前的突厥兵亂,在長安城周邊的很多村縣,糧被搶走,房子也被燒了,人也是死了不少。
如今冬天以至,這些百姓無法生存,過活,就想著往南方遷徙。
畢竟那裡溫度高些,人口稀少,物產也算豐富,活下來的機率也算大些。
可是按照唐律,是禁止人丁私自遷徙的。
理論上是應該將這些百姓統統趕回去的。
可是這張蘊古,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
朝廷的救濟糧食遲遲下不來,這寒冬季節,他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這群百姓餓死。
於是就私自下了令,把周邊村縣的百姓都放了。
這一下,可就惹下了大禍,遭到了一大堆御史和重臣的奏本、彈劾。
原本這張蘊古,也是士族中的一員。
但是他先是得罪了蜀王李恪,因此受封德彝、裴寂等前朝的老臣們遷怒。
後來他又被李秋所救,成為了李秋的死黨,處處都站在了李秋的利益一邊。
所以他也就一樣成為了士族官員們集體針對的目標。
不過,面對著眾人的奏本,李世民竟然沒什麼明顯的反應。
更沒有說要如何去處置這張蘊古。
他的這種近似於包庇的態度,更是惹得群臣不滿。
宰相封德彝此時出列,“陛下,這民為邦本,若是每個官員都如這張蘊古一般。”
“把治下的百姓統統都放走,治下的百姓都沒了,那豈不是國就不國了?!”
“所以這種行為,一定要予以重責啊!”
而見到眾人圍攻張蘊古,魏徵站了出來力挺。
“陛下,臣認為,這治理流民,就如同大禹治水一般。”
“單靠這圍堵是堵不住的。”
“必須要疏堵結合才行。”
“並且,雖然大唐律法中寫明瞭禁止人丁隨意遷徙。”
“但那是指常態的情況之下的。”
“臣認為,這律法的使用,也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是。”
“眼下關中本就大旱,又趕上了突厥入侵,兵亂之下,存糧被搶了,房屋也被燒了。”
“這流民太多,朝廷運過來的糧食又遠遠不足,養不活他們。”
“難道張蘊古真的就做錯了嗎?”
“就真的要眼睜睜的看著他們餓死不成?!”
說到這裡,直脾氣、一生都無所畏懼的魏徵,轉身面對了那一大群朝臣。
“諸位大人,魏徵在此代替這些流民就求求你們了。”
“與其你們有功夫去做這些沒有用的事情,倒不如去想一想,怎樣把那些流民給養活!”
“那些,可都是我們大唐的百姓黎民啊!”
聽著魏徵的話,封德彝、裴寂等大臣自然是奮力抗爭,群起而攻之。
眼看著朝堂之上越來越亂,李世民擺了擺手。
“行了,不要吵了!”
“朕以為,魏徵說的話,不無道理啊。”
“而張蘊古呢,雖然這麼做是情理之中,但是他沒有上報,私自做主,你們彈劾的也沒錯。”
“就革去他的京兆府尹一職,等待後續安排吧。”
“至於這些流民該怎麼辦?”
提及此事,李世民不由得皺眉。
大道理誰都會說,引經據典也很容易,但是說到這具體的治民之策和好辦法,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然後呢,李世民瞬間就想起來了那天在芙蓉園中,李秋所說的關於這流民的話。
要說能夠標新立異,獨闢蹊徑,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解題之策,就非李秋莫屬了。
於是乎,他當即下令,去把李秋給朕速速召來!
大概好一陣兒時間之後,這倒黴的還在被窩中的李秋就再一次被抓到了這朝堂之上。
在聽到了之前眾人討論的話題之後,李秋無所謂的攤攤手。
“想要治理流民遷徙?”
“這個好辦啊!”
聽到他的話,李世民心中就想笑。
這個混小子到什麼時候都是如此的一種灑脫態度。
而至於封德彝等群臣呢,自然是嗤之以鼻,暗道此子忒過狂妄,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這時,李世民問道:“李秋啊,既然你覺得這件事好辦,那就說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