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顯然,這超過了喜田多一郎的決策範圍。
支付硬通貨沒有問題,畢竟在二零一五年,**超過**,成為**國債的第一大債權國,到二零一九年四月底,**持有的**國債超過了三萬億美元,加上大概四千億的美元外匯,**擁有近三萬五千億美元的硬通貨。
只是在額外採購費用的問題上,不管是喜田多一郎,還是小林光一,都認為**是在落井投石,趁機壓榨**。
萬幸的是,此時美日利益高度一致。
經過第三次磋商,雙方各讓了一步,錢德勒不再要求**支付額外採購費用,而喜田多一郎也承諾以市場價格採購。
顯然,佔了便宜的還是**。
要知道,美軍採購彈藥的費用僅為市場價的百分之四十,而且庫存彈藥中,大部分都是改進而來的,新生產的彈藥所佔比例並不大,而大部分庫存彈藥的存放期都超過五年,有的甚至快要報廢了。
如果不趁此機會處理掉,**還得為報廢彈藥的處理費用買單。
一下子將陳舊軍火甩賣出去,除了節省鉅額處理費,還大賺了一筆。原因很簡單,當初美軍採購彈藥的時候,通貨膨脹還不是很厲害,採購費用都很低,比如一枚…84“魚叉”反艦導彈僅有一百五十萬美元,而到二零一九年,在美元大幅度貶職之後,出售給**的單價高達一千二百萬美元,扣除通貨膨脹因素,**還淨賺了近八百萬美元,而**一次採購了一千枚,等於讓**賺了八十億美元。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喜田多一郎與錢德勒簽署的軍火採購協議,至少為**創造了三千億美元的淨利潤,而**為此至少支付了八千億美元。
相對而言,這還是一筆小錢。
喜田多一郎最想得到的不是適合電磁戰的反艦導彈,而是能夠讓先進戰鬥機升空作戰的電磁對抗裝備。
因為**沒有捲入東海衝突,所以**的軍火企業沒有開足馬力生產。
更重要的是,**要的是現貨,以便儘快讓現有的先進戰鬥機獲得實戰能力,也就只能購買美軍的現有裝備。
與彈藥一樣,錢德勒不要求**支付額外採購費用。
只是,**從來沒有出售過電磁對抗裝備,沒有可供參考的外貿定價,也就只能按照傳統慣例,在美軍採購費用的基礎上加價百分之八十出售。
客觀的講,這個加價率已經很低了。
要知道,在出售彈藥時,加價率高達百分之一百五十。
即便如此,這筆軍火合同也讓**背上了極為沉重的負擔。
同樣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採購的第一批六十套用於f…22與f…22j的電磁對抗系統的單價為一點二億美元。因為**沒有電磁對抗系統的使用經驗,還得從美軍與製造商聘請技術專家做售後支援,所以**最終為這六十套電磁對抗系統支付了一百二十億美元,相當於兩億美元一套。
這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
戰爭期間,**沒有獲得電磁對抗系統的生產專利,隨後分多次採購了三百多套用於戰鬥機的電磁對抗系統。雖然後幾次採購支付的技術支援費用降低了不少,但是**也為此支付了四百多億美元。
光了電磁對抗系統,沒有先進戰鬥機顯然不大現實。
因為三菱集團的f…22j生產線一直沒能達到量產規模,所以在戰爭期間,**還從**採購了兩百多架現役的f…22戰鬥機,而且均按照之前協議,以市場價格支付硬通貨,僅此就耗費了上千億美元。
算上在採購彈藥、以及隨後採購水面艦艇上的花費,**僅在裝備上的開支就超過了兩七千億美元。
這是個什麼概念?
說得直觀一點,這場戰爭,燒掉了**外匯儲備的七成,而且主要是美元儲備。
雖然以二零一九年的幣值,二萬七千億美元大概相當於二零一零年的五千億,而**在阿富汗戰爭中的開支就超過了五萬億美元,相對而言還不算太多,但是必須承認,正是這場戰爭徹底粉碎了美日同盟的經濟紐帶。
導致這一切的,正是**的貪婪。
從經濟層面上看,賠光了全部美元資產之後,**不但需要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還必須提高日元在國際金融與貿易中的地位,也就必須採取相對**的經濟政策,與**劃清界線。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二零一九年五月下旬,除了極有遠見卓識的領袖之外,沒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