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部分(第1/4 頁)
從理論上講,即便把探測器部署到宇宙的邊緣,也就是一百三十億光年之外探測到的資訊也能在瞬間傳回地球。
既然如此,就可以儘量擴大探測器的部署範圍。
最初,中國政府打算把探測器部署到奧爾特雲外圍。這樣一來,在發現了外星文明入侵之後能夠提供大約一年預警時間(奧爾特雲與太陽的距離在五萬到十萬天文單位之間,大約在一光年左右),而這段時期內,足夠人類文明採取一些必要的防範措施,比如讓少數人搭乘光速飛船逃離太陽系,保留下人類文明的種子,或者是採取別的措施避免被外星文明毀滅。
只是,這個指標的實現難度太大了。
要知道,如果把飛船的速度限制在十分之一光速以內,那麼部署週期在十年以上,耗費的資源將是個天文數字。
比如,按照每五百個天文單位部署一具探測器,需要三千億到九千億個探測器。
這是個什麼概念,就算這些探測器的價格非常便宜維持以往的水平,也需要大約十萬億億的經費投入。
顯然,這還是粗略估算實際花費肯定是其好幾倍。
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內能夠製造出來的量子通訊裝置,也就以億為單位,連裝備探測器所需的零頭都不到。
最後,這道警戒圈設在了柯伊伯帶外圍,即以在以太陽為核心、半徑為一萬天文單位上的球體表面上,以間隔距離五百個天文單位的方式,部署大約三萬四千具探測器,為地球提供大約兩個月的預警時間。
從理論上講,這已經是最短的預警時間了。
以人類文明的組織程度如果遭到外星文明入侵,在兩個月裡,最多隻能讓不到十萬人搭乘光速飛船逃離太陽系,儲存下人類文明的火種。至妥剩下的人,要麼滅亡、要麼成為外星文明的奴隸。
對人類文明來說,這是非常悲觀的結果。
只是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答案是明確的,只是要讓數千億人明白這個道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誰都想成為那十萬人中的一個。
結果就是,在部署外圍警戒圈的同時,中國與美國展開了秘密合作。
合作的結果就是,中美兩國共同出資,在美國西部荒原裡建造十艘超級飛船,每一艘都能容納一萬人,並且有完整的生態迴圈系統,儲備的能源能夠使用一萬年,並且具備在宇宙空間中收集氫元素的能力,即在航行途中補充能源。每一艘宇宙飛船都能在一個小時內,加速到光速。
這一情形,與一百多年前的一部災難片非常相似。
與電影不同的是,建造飛船的地點在美國、而不是在中國,建造的是飛船、而不是電影裡的方舟,承擔建造的是軍方、而不是政府,建造經費來自兩國的秘密軍費撥款、而不是從國際社會募捐。
最大的不同,還是在“乘客”的選擇上。
因為是由軍方直接承擔的工程,所以在挑選乘員的時候,不是賣船票,而是從全球基因庫裡挑選十萬人。
挑選原則只窨個:最大限度的儲存人類基因。
當時,全球各國都建立起了公民基因庫,而且基因成為公民的第一身份證明,所以能夠透過基因來甄別每一個人。
也正是如此,才能從全球基因庫裡,挑選出十萬個基因特徵完全不同的人。
當然,在理論上,只要有四百多個基因特徵不同的人,就能使人類文明繁衍下去,並且在某個時候發展壯大。說得簡單一些,四百多個基因特徵不同的人所繁衍的後代,是確保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的最低標準。
有趣的是,這項工程被命名為“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在二十二世紀末完成,而且乘員的甄別工作同步結束,十萬名乘客名單交到了中美軍方手裡。只要發現外星文明入侵,中美軍方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把這些人送上飛船。當然,其中大約一萬人,提前被軍方招募,並且提前開始接受操作飛船、維護飛船上的各種裝置的訓練工作。他們將是飛船的船員,也將成為這批人類倖存兒中的統治者·負責使人類文明延續下去。
當然,飛船上不但要搭載十萬人,還要搭載人類文明的所有輝煌成果,甚至還得搭載讓地球物種延續下去的種子。比如·兩艘飛船上的超級計算機裡,儲存了人類文明在一萬多年裡的所有歷史資料。在三艘飛船上,各有一套完整的生物基因庫,囊括了地球上一百多萬個物種的基因,而且每個物種的有一千個完全不同的基因樣本,以便在條件成熟時,讓這些物種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