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氣地說道:“在雨水裡浸泡了差不多一個鐘頭,哪裡都是涼的,何止心口?”
“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祁教授順手就給李遊頭上一個暴慄,說道,自己捂一下胸口看看,神經這麼大條,遲早死了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見祁教授一臉認真的模樣,李遊遲疑地摸了摸心口的位置,果然感覺到絲絲的寒意。
“人的心臟是熱血最多的地方,陰氣喜暖,最喜歡往這地方鑽,所以在陰氣濃郁的地方,人的心口必然是涼的。”祁教授慢悠悠地說道。
“道觀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陰氣?”李遊很是不解。雖然他對陰氣的屬性不明,但卻知道,道觀和寺廟這種地方,是敬拜神明佛祖的地方,如果真的有什麼,那也應該是靈氣縈繞才對,怎麼會陰氣沉沉呢?
“這座道觀原本就是鎮陰氣的。”祁教授白了李遊一眼,說道:“《秘藏十法》你究竟有沒有看過的,這麼淺顯的的道理都看不透?
李遊認真說道:“書我早就背熟了,但裡面差不多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之後,意思我就一點都不明白了。”
祁教授又一聲“朽木不可雕也”,然後說道:“知行合一,才能夠真正學到東西,書裡不懂的東西,平時須多加揣摩學習,還要不斷結合見聞理解,這樣才能夠有所增益。”
說給李遊說了一通大道理之後,祁教授讓李遊走過來,說道:“之前就跟你說過,這一帶是一個古戰場,對吧?”
李遊點了點頭。他對這一點早已經深信不疑,古戰場上揀到的殘矛還在他的揹包裡面呢。沿路所看到的殘餘骸骨也足以證明,在這一帶,在古代曾經爆發過一次或者多次慘烈的戰爭,以至於至今仍有這麼多的骨骸暴露於野外。
“陰氣過重,就會滋生妖物,禍害一方。這座青牛觀,建造最初的時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的就是鎮壓這一帶的陰氣。”
“為什麼會是魏晉南北朝的建築?”李遊有些不解。他是學土建出身的,對古代建築史也是有所理解。青牛觀殘破不堪,想從細節上了解它是哪個時代的風格不怎麼可能。但從總體看,這座道觀雖然有些殘破,但光從背後的山崖石橋這一工程看,就知道是個大手筆。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道教是相對衰弱的,想營造這麼一座道觀可不容易。
但李唐就不一樣了。李唐崇道抑佛不說,大唐盛世,建築大氣磅礴,所以道觀建造的風格更偏向盛唐時期。
“所以說你不留意細節。”聽了李遊的的疑問和自己的觀點之後,祁教授又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出去門口看看,那裡有一座石碑,上面可是有著道觀建造的年份。”
聞言,李遊一呆。
第三十七章 陰氣濃郁
儘管相信祁教授的話,但李遊還是跑到了道觀外面,尋找到了被青苔覆蓋了大半的石碑。
石碑的內容佐證了祁教授的話。石碑記載,這一座道觀是西晉太康二年所修建,曾經一度被雷電所毀,於是在東晉太元七年重修了一次。
太康這個年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是滅東吳,統一中原之後所取的。石碑的內容和時間都經得起推敲。以此為證的話,這座道觀最早的建造時間,確為西晉無疑。
但李遊最的的迷惑卻是,太康二年,也就是三國紛亂剛剛平息,那時候道教雖然興起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道觀的建造,大抵是在名山大川或者繁華都市建造,怎麼會有人跑來這個山旮旯建造這麼一座道觀呢?
把問題和祁教授一說,李遊卻遭到了祁教授滿滿的鄙夷。祁教授說道:“你好好想想,這道觀叫什麼名字?”
“不就是青牛觀嘛,有什麼特殊的?”李遊依舊不解。
祁教授已經對李遊無語,說道:“拜託你用點心思讀書行不行,就是因為它叫青牛觀,所以它才會在這裡啊!”
祁教授咬重了語氣,李遊這才忽然想起了一個典故,如醍醐灌頂般,撥出一口氣,恍然說道:“我明白了。”
青牛觀這個名字,肯定不是紀念一頭牛的。據說道家老祖李耳,也就是世人所說的老子,當年看到了周王室的破敗,便離開了王畿,周遊到了崤山悟道,終於修成了正果,便點化了坐騎青牛,出關化胡為佛去了。
當李耳到達函谷關的時候,卻被守關的小吏所求,於是洋洋灑灑寫了五千言傳世,這便是世傳玄之又玄的《道德經》。
“難道老子還在這裡修道過?”李遊一臉的狐疑。他可是清楚,這世上牽強附會的人和事實在太多,就像《赤壁賦》裡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