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如常。看到鐵棺裡的竹簡後,她的臉色似乎還變得輕鬆了一些。好一會後,她說道:“拿箱子,把竹簡帶出去。”說著,她便戴上了一副白手套,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把鐵棺裡的竹簡捧了出來。
看到玲瓏淡定的神情,李遊心裡又是暗暗心驚了一下,心裡暗暗說道:“難道他們找的其實是竹簡,不是別的東西?”想到這裡,他心裡的失望驟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竹簡裡面的內容充滿了好奇。
這一份竹簡汗青得不錯,製作者顯然也是用了心思,加上儲存環境也相當不錯,雖然歷經千載,但成色依舊不錯,沒有腐爛的跡象,串聯的牛皮也沒有損破的地方,只有封口處的火漆印鑑已經模糊,但表面上的字刻卻依舊清晰可見。
儘管玲瓏在拿起竹簡的時候似乎刻意地遮掩了一下上面的字刻和印鑑,但眼尖的李遊還是看到了模糊的印鑑似乎是一個陰陽魚陽刻圖樣,而竹簡背面的字樣卻是“汲冢紀年拾遺……”幾個小篆,後面應該還有作者的署名,但位置恰好被玲瓏的手擋住,看不清楚是什麼。
看到“汲冢紀年”四字的時候,李遊眉頭微微一皺,這書名看起來頂多算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尤其是後面“拾遺”二字,就更彰顯了這一點,應該是對古書的查缺補漏之作。這樣的著作在隋唐年代雖然不多,但也著實不少,作者根本沒必要故作珍貴,要這般寶貝地珍藏起來。
“汲冢……”李遊搖了搖頭,忽然覺得這個名字似乎有些耳熟。
李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越想卻越覺得自己似乎是在哪裡看過這本書,或者見過書名的。
拍了拍腦袋,李遊腦子忽然靈光一閃!沒錯!在大學期間,他讀過這本書!還是在大學的圖書館裡借到的線裝本。只不過他看的那本書叫《竹書紀年》,但是所有熟知《竹書紀年》的人都清楚,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是把這本書稱之為《汲冢紀年》的!
所謂的《竹書紀年》,實際上是兩個時期的史官分別寫的編年體史書,分別隸屬春秋時期的晉國和戰國時期的魏國。但出土同時,又殘缺不全,因而才被人合輯稱之為《竹書紀年》。
這一部史書在魏晉時期被盜墓賊從古墓裡盜髮帶出,其中的歷史記載,多與司馬公的《史記》記載相悖,尤其是對許多上古聖王禪讓制度多有打臉,比如“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太甲殺伊尹”之類的記載。這本書在唐朝以前還廣為流傳,為不少學者珍藏註釋。但到了宋朝之後,理學興起,這本與主流宣揚的禮教不符,在宋朝之後亡佚了很長一段時間。
“《竹書紀年》……拾遺?!”李遊喃喃說了一聲,聲音裡有些顫慄,這個名詞,好像有魔力一般,在李遊的腦海裡迴盪著。
第十四章 斷代小組
在李遊看來,《竹書紀年》這本書,在歷史上已經是顛覆性的存在,但是在這座古墓裡竟然還有一部拾遺之作,不知裡面又會記載著什麼令歷史學家恐懼或者興奮的內容?
看著玲瓏手上的竹簡,李遊突然有著一*過來一飽眼福的衝動。
但李遊很清楚,如果他敢做出這樣的舉動的話,身邊的幾個盜墓者輕則會給他一頓胖揍,重則就是捱上一粒或者幾十花生米了。這些傢伙下墓的時候,可沒有忘記背上八一槓。
戀戀不捨地看著玲瓏把竹簡放進盒子裡面,小心翼翼地封存好,李遊籲出一口長氣,心裡悵然若失。
“可以了。”玲瓏把竹簡放進自己的揹包裡面,滿意地拍了拍揹包,臉上露出了一個難得的笑容,示意眾人退出古墓。至於地上的幾具屍體,誰也沒說要帶出去的意思。
李遊對這些盜墓者的涼薄並不放在心上,莫連城之前就跟他說過,盜墓者大多都窮兇極惡,不把自己和同伴的性命放在心上,在盜墓過程中出了意外,極少有盜墓者把同伴的屍體帶出去,而是留在了古墓之中,據說還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大概是用血和命和墓主換取墓中的財寶的意思。
李遊對玲瓏話裡的含義卻訝然了好久。玲瓏話不多,但透露出來的訊息卻不少。
很顯然,玲瓏在開啟鐵棺之前,便已經知道里面有著什麼樣的東西。不然拿到竹簡哪會如此輕易便離開。肯定還會在墓室裡面搜刮一陣。
李遊望向莫連城,試圖從他那裡得到有用的資訊。畢竟莫連城祖上可是留下了關於這座古墓的記錄。到了這時候,李遊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或許鐵棺裡面所謂的《汲冢紀年拾遺》,沒有自己所想象中那麼簡單。或許它裡面記載了更多的秘密。
面對李遊詢問的目光,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