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3/4 頁)
,能夠在深山老林裡生存下來的村落,必然有它的過人之處,可不能就此大意。
田淳與守衛對答期間,李遊趁機打量這座依勢建造起來的村落。從遠處看,這只是一座尋常的村落而已。但走近之後,才發現,村寨在建造上,充分運用了建築學的原理,在規劃上,令李遊這個土木建築系出來的大學生也自嘆不如。
別的不說,光是石牆,建造上就別出心裁,並不是一段筆直的城牆,依照地勢,弄出了許多凸出或者凹陷進去的地段,這已經是運用上了堡壘的構造原理,如果有外來者進攻石牆,攻打的時候無法展開人手進行攻擊。而防禦者卻可以利用石牆的優勢,兩面,甚至三面對進攻者進行反擊。這樣一來,實際上,石牆的作用至少可以讓村寨在敵眾我寡的時候,分散敵人的有生力量,進而利用地形的優勢展開反擊。
順著牆根觀察,李遊發現,石牆底座竟然便是山體的石基,堆壘的石頭更的一塊塊打磨好,彼此交錯鑲嵌,粗略推測,石牆的厚度也近兩丈。這已經不能說是一個村寨了,實際上更像是一個堡壘。
李遊暗暗皺眉。這個村寨看起來規模並不大。裡面的人口頂多也就五六百人的模樣,如果只算精壯的話,也就一兩百的樣子。然而這麼一點人口,建築這樣的石牆是不可想象的。別的不說,光是採石,打磨石塊這樣的工程,就足以讓整個村寨的人民累死累活幾百年的。除非他們有現代的工具和技術支援。不然想建成這樣的村寨,至少也得一兩百年的時間才能弄好。
然而從石牆上的斑駁滄桑痕跡可以判斷出來,石牆存在的時間更為久遠,必不是這十幾二十年裡面建成的。
心中雖然不解,但李遊也只有嘖嘖稱奇的份兒。古人的創造力極強,很多建造工藝,並不是他所能夠理解的。就如田淳有跟他提過,墨家曾參與建造了秦始始皇陵墓,李遊就《史記》的記載來詢問田淳裡面的記述是否屬實,卻遭到了田淳嗤之以鼻的回答。
田淳告訴李遊。司馬遷所記述的內容,實際上只是憑空揣摩出來的,極限他的想象力去猜測秦始皇陵裡面的構造和富麗堂皇而已。他的記載,實際上和農婦想象皇宮裡的黃帝用的金鋤頭,皇后每天吃肉夾饃差不多。
李遊對這種回答自然不滿。但田淳並沒有就李遊的問題進一步地闡發。只是告訴李遊,墨家參與建造秦始皇陵的時候,是當著始皇帝的面發下重誓的,絕不可能將裡面的情景洩露半句出去。
李遊怏然,但也只能作罷。儒家宣稱,世仇十世可報,而墨家對諾言卻死不旋踵。讓他們違背誓約,還不如讓他們自殺,這還更為容易一些。
然而看著看著,李遊的眉頭卻再次皺起。他似乎看到一處牆根位置,似乎有墨者留下的標記。但實際上,按照之前既定的方向,墨者所選擇的方向是稍稍偏離這邊的。這從之前留下的路標可以證明這一點。
標記所在的位置比較隱蔽。處於石牆內彎的一處,這不符合墨者做路標的準則。因為不願引起村民的敵意,李遊距離石牆有一大段的距離,加上位置關係,路標看得並不是十分清晰,他也無法斷定,自己所看到的就是開路的墨者留下的標記。但如果那是墨者留下的標記的話,那可就有些問題了。這種不符合墨者行為準則的路標,實際上所代表的不是方向,而是一種警醒,提醒後續的墨者注意這個地方,這地方肯定是有危險的。
李遊不動聲色,看似走近田淳,實際上注意力都放在了標記的地方。這時候田淳和寨民的對話也即將結束。見李游過來,便解釋了幾句。
這個寨子名叫青寮寨,裡面居住的的確是僰人。山民有自己的規則,天黑之後,絕對不容納任何借宿的外來者。哪怕是熟悉的貨郎和附近的獵手,也不可能引入村寨之中。
這是山民的生存智慧。山民居住在深山之中,他們所面臨最大的危險不是山間的猛獸蛇蟲,更多的是同類,其他村寨的居民。這些居民大部分保留著原始部落的習慣,擄掠其他村落,是一件無比尋常的事情。為了夜裡開啟其他村寨的大門,什麼辦法都能想得出來。也因為如此,在一些比較容易動兵戈的季節就算是自己村寨的村民外出,過了關閉寨門的時間,也只能在寨門外露宿一宿。
對待自己人已經如此,就更別說李遊這些外來人了。
但一番交涉之後,田淳還是從山民口中得到允許,可以利用外面的高地搭建帳篷,只是仍然得距離石牆十丈以外的地方。作為報答,天亮之後,隊伍還得給他們留下五斤鹽巴。
“田淳,你看那邊……”李遊指著所發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