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原來的“工業化”的標準顯然不能起到長期奮鬥目標的作用。“工業化”的標準,如果按照蘇聯的百分比要求,即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值中佔70%,我國達到這個要求所需的時間並不用很久。根據一些材料估計,在抗日戰爭以前,我國現代工業產值只不過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左右。1953年的統計,我國使用機器的工業的產值1949年約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7%左右,1952年是28%左右。1956年7月,周恩來在會見南斯拉夫駐華大使波波維奇時講到:我們要實現工業化,至少必須爭取使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達到60%到70%。這裡所說的這個百分比大體相當於蘇聯宣佈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時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我國,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124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04億元,佔56。7%。1958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164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83億元,佔65。6%。1959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198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83億元,佔74。9%。所以,如果按照60%到70%的要求來說,1958年已經達到了;如果按照蘇聯宣佈由農業國變成為工業國的百分比要求說,1959年也已經達到了。
但是,周恩來多次對周圍工作人員明確說過,他不贊成過早地宣佈實現了工業化。1956年2月8日,他在國務院第24次全體會議上說:“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
這年9月,他在中共“八大”作《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對工業化的解釋有了創造性的提法。他說:“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內,基本上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一點,後來寫進了“八大”透過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建議》中。《建議》要求“保證我國有可能大約經過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基本上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使我國能夠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11月,他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引述了“八大”的方針:“為了把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我們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基本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就把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內容充實和進一步發展了。
什麼叫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中共“八大”上週恩來曾經解釋過。他說:“這樣的工業體系,能夠生產各種主要的機器裝置和原材料,基本上滿足我國擴大再生產和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需要。同時,它也能夠生產各種消費品,適當地滿足人民生活水乎不斷提高的需要。”後來,在八屆二中全會上,他進一步說明:“我們的工業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他說:“我們所說的在我國建立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是說,自己能夠生產足夠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夠獨立地製造機器,不僅能夠製造一般的機器,還要能夠製造重型機器和精密儀器,能夠製造新式的保衛自己的武器,像國防方面的原子彈、導彈、遠端飛機,還要有相應的化學工業、動力工業、運輸業、輕工業、農業等等。但是,應該指出,基本上完整並不是說一切都完全自足。”
這是周恩來在國家建設的實踐中對工業化標準的認識的深化,也是對我們國家和民族在相當長時期內奮鬥的目標認識的深化,進而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當然,現代化的要求更為長遠,更有號召力,更激奮人心;而現代化的目標一經提出,隨著實踐的發展,周恩來的認識也繼續發展著。
1954年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內容,和現在我們說的四個現代化的內容有所不同,主要是現在不再把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專門作為一項內容。這是因為周恩來後來作了更改;同時,這幾個現代化的提法,也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的重視和接受。1957年8月13日到20日,周恩來在北戴河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和1958年計劃、預算以及國務院的體制等問題。他在會上講到工業的時候,說工業是“包括交通運輸在內”的。他指出,“交通運輸是要先行的,但要全面安排”。因此,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包含在工業現代化之內,不再單獨列出了。這年,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文章中提了“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8年5月,劉少奇在中共“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