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北伐時期有個黃埔,我們要辦一個“紅埔”,搞個培養幹部的基地。中央紅軍軍事政治學校隨即開辦。1936年“抗日紅軍大學”成立,毛澤東在開學典禮上說:“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有一個黃埔,它的學生成為當時革命的主導力量,領導了北伐的成功。我們的紅大就要繼承黃埔的精神,要完成黃埔未完成的任務,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為主導力量。”由此可見,黃埔軍校可以稱之為中國現代軍校的始祖,國共兩黨以後創辦的各種軍校雖然性質、路徑各不相同,但都源於黃埔一脈,得益於源遠流長的黃埔精神。
多年以來,在爭取民族獨立和祖國統一的長期鬥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弘揚著黃埔精神。如抗戰時期的延安黃埔同學分會,以“團結抗日救國”為職責;現代新時期的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以“致力振興中華,促進祖國統一”為己任。因此,發揚革命的黃埔精神,汲取國共合作與分裂的經驗教訓,對於促進祖國的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證明,發揚黃埔精神,國共兩黨緊密團結合作,致力振興中華,就會給國家民族帶來好處,相反就會損害國家民族的利益。孫中山曾多次指出:“統一是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並希望“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而努力奮鬥”。今天,我們的國家尚未實現統一,臺灣海峽兩岸面臨著緊迫的形勢和新的歷史要求。國家要統一,是人心所向,是民族意願,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當前,黃埔精神“愛國革命”的現實意義,無疑就是要促使兩岸的和平統一。一小撮“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是最大的不愛國和反革命,是現代的汪精衛之流。因而宣傳黃埔精神,發揚黃埔精神,發揮好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反獨促統”大業中的重要功能,對於推動海峽兩岸合作,致力振興中華,仍有著針對性很強的促進作用。
左起:周恩來、郭沫若、鄧小平、彭真、李濟深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期間。
黃埔精神,永不消退。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宗旨是:“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所以,每一位海內外黃埔校友都應按照黃埔精神的要求,緬懷為祖國統一、民族振興拋頭顱灑熱血的黃埔志士,並弘揚他們的壯志,不遺餘力地反對“臺獨”,以促進祖國的統一與民族的振興。這是歷史賦予黃埔同學的使命。
一日同窗,終生不棄。“軍校”有一種特別的凝聚力,在老黃埔人中,常眾口傳承“咱們是軍校X期的”,這句話有著意想不到的親和力。海峽兩岸黃埔師生心中鐫刻著兩副相同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經年歲月的風塵,儘管一點點沖淡了黃埔將士的輝煌,但黃埔精神卻從不曾磨滅;波濤翻滾的海峽,儘管一年年分離了本為一體的骨肉,卻分不開“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入校志願,分不開“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兩岸及海內外的黃埔校友,多加強聯絡,擴大交流,增進共識。以國家統一、民族強盛為最高原則,捐棄前嫌,求同存異,殊途同歸,共同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和發展建設薦言出力。祖國統一大業有著黃埔精神的加盟,中華兒女更能合百川之力,聚華夏之心,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1981年春節茶話會上,鄧小平向原黃埔教官季方(右一)等問好。
黃埔後人張惠業先生曾填詞《滿江紅·黃埔魂》一首,歌頌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聲威赫,旗幟下,薈萃曠世英傑。驚天地,鐵骨錚錚,文韜武略。面對列強,虎狼蛇蠍。熱血男兒,壯懷激烈,長劍一揮迷霧散,神戈輕拂烏煙滅。鐵流滾滾赴國難,捍家國,拍鞘徵乾坤,難消歇。
蒼龍吟,猛虎嘯;千古恨,憑誰閱?鐵蹄聲中,屍橫遍野,醒獅昂首,拍岸喋血。八年鏖戰光天德,侵略夢,瞬間滅。狼煙起,揮師半島,倚天長纓在手,直搗西方霸權宮闕,心膽裂。黃埔精英在,靖山河,神州悅。
第十四章 拜訪黃埔一期畢業生
20世紀80年代初,本書作者作為剛從南疆戰場上下來考入軍校的大學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批歷史系本科生(南京政治學院歷史系)踏上黃埔島,開始專業課的實習,曾為半個多世紀前的黃埔一期生所感動和鼓舞。自1983年開始,為完成學業和研究課題,曾在全國遍訪當時健在的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以及他們的親屬和戰友,還有後期的黃埔軍校畢業生。並對黃埔軍校一期著名人物進行專題研究,如徐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