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頁)
。
在走馬樓二樓西向的一個角落裡是蔣校長辦公室,室內木門木地板,約20多平方米。清一色的滿洲木稜窗格就像那段歷史一樣,被風雨剝去了原色,又被歲月染成了灰白色。木門裡面是木地板,一個木書櫃、一條長沙發、一個掛衣架、一個大寫字檯後面有一個木圈椅,比較顯眼的是木地板上有一塊織花地毯,顯示出房間主人有相當級別。圈椅後面的牆上掛著蔣介石自撰的聯句字幅:“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從容於疆場之上,沉潛於仁義之中。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己於心意初動之時。”環視室內簡陋的設施,顯得掛著這間房子主人照片的牆壁更加空曠。照片上身著戎裝的蔣介石,眉宇間英氣逼人,但毫無表情,誰也別想從這張臉上看出他的內心。
有黃埔畢業生回憶說,建校初期的蔣介石勵精圖治,每日清晨起床號一響,就開始巡視全校寢室。他親自教唱校歌,狠抓軍紀,為軍校題“親愛精誠”校訓,要求學生絕對服從和不怕犧牲,平日視《三民主義》、《曾國藩家書》、《俾斯麥傳》為至寶,這3本書現即陳列在房間一側的書架上,當然並非原物。蔣介石很重視考查學生,在校長辦公室的一側牆上貼著軍校第1期學生名錄,在陳賡的評語欄上寫著:“外形文弱,但性格穩重,能刻苦耐勞,可帶兵。”可正是這個校長眼中“外形文弱”的學生,在第二次東征時,揹著兵敗被圍、絕望之時欲“殺身成仁”的蔣介石逃出險境,救了他一命。
校政治部在走馬樓第一進首層西側,室內陳設簡單,僅有工作簿、檔案筐、水杯等物品。在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主持下,軍校參照蘇聯紅軍經驗,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制定了一整套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制度。建校初期,軍校允許不同黨派和學派的理論傳播,既講三民主義,也講共產主義。政治課最多時達43門,包括《中國近代史》、《社會科學概論》、《政治學》、《蘇聯研究》等。除了必修課,政治部還採用演講會、研討會、文藝演出、出版刊物等方式,進行政治教育。劉少奇、何香凝、魯迅等曾應政治部邀請來校演講,毛澤東應邀作過農民運動報告。
整潔的教室內,淺灰色的軍帽全部放在課桌左上方;大倉庫一般的學生宿舍裡,是一排排的大通鋪,木板床上的白布單、軍毯疊得方正如整齊的豆腐乾;木隔板上的制服、臉盆、口盅、草鞋等物品擺放有條不紊。來
黃埔軍校大講堂
這裡參觀的遊客,立即被當年黃埔學生的生活環境所吸引,剛才還嘰嘰喳喳的成群小學生頓時安靜下來,隔窗凝神細看。由黃埔健兒創造、流傳下來的戰鬥故事,留給今天懷揣戎裝夢的青少年無限遐想。
在校本部舊址及其他一些館室中,現主要舉辦有“軍校校史”等圖片展覽,紀念館收藏的大部分文物、文獻、照片等陳列在這裡。一把佩劍、一床軍毯、一封家書……無不隔著歷史的長河向參觀者訴說著黃埔志士的豪情,反映著黃埔軍校從創辦到發展的歷史,再現了大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師生的艱苦生活和英勇戰鬥場面。
校本部內,現在還設立了青少年訓練基地、職員學生軍訓營,開設野戰專案,學習軍事文化。軍校舊址紀念館每年都要接待大批參觀、軍訓的學生和公司職員,尤其是每年夏天,一批又一批來此受訓的“黃埔軍人”來往穿梭於校本部的教室、宿舍、操場。他們穿當年的舊軍服,吃當年的雜糧飯,睡一人寬的木板床,在黃埔長洲島這塊躍馬談兵之地上進行軍訓操練。受訓者在這遠離塵世喧囂的淨土上,重溫當年革命的烈火雄風,感懷風雲激盪的崢嶸歲月,自然別有一番壯志豪情,佇列整齊,神情激昂,口號嘹亮。
孫中山故居——最早對外開放的重要景點孫中山故居,舊稱學海樓。原是清代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故又稱海關樓。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建校後每次來黃埔島都是在這裡辦公和休息,因此這裡被島上的人們親切地稱為“中山故居”,或稱孫總理紀念孫中山故居學海樓室,現樓名“孫中山先生故居”是黃埔第1期學生、首任黃埔同學會會長徐向前於1952年題寫的,故居是黃埔軍校舊址最早對外開放的重要景點,曾作為黃埔軍校史蹟陳列室。
這是一座磚瓦混凝土結構的兩層小樓,建築風格處處透露出西洋的別墅風韻。僅如房間內的壁爐,這是西方國家常用的取暖裝置,然而廣州溫暖潮溼的氣候是用不著燒火取暖的,建房設定壁爐顯然沒有多大實用價值,只是當時的主人在建築時尚上的一種刻意追求。小樓緊靠江邊,院內芳草翠竹,綠葉紅花,清新幽雅。1917年,孫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