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別在較為複雜的原子中。這一理論存在缺陷。在原子層次上,經典物理學看來無能為力,但是玻爾的量子理論同樣解決不了問題。正如物理學家喬治·枷莫夫所寫的,“一時間似乎物理學家和物理學都神經錯亂了。”
有關對玻爾—索末菲模型所作的批評,鮑林有些是在托爾曼的課上聽到的,有些是從來訪的歐洲物理學家的講座上聽到的,特別是從保羅·艾倫費斯特關於量子物理的課程處聽到更多。然而,作為研究生,鮑林尚沒有能力評判玻爾的模型,也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新模型。每一方面都有那麼多的資料,每天都發生那麼多的變化,需要消化那麼多新思想。在大多數時候,他只是接受課堂上的內容,包括玻爾—索末菲原子模型的一般正確性。在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化學討論會上,鮑林認為這是托爾曼講授的最重要的課程,老師和學生一章接一章地閱讀索末菲影響深遠的德文教材《原子結構和光譜線》最新的第四版。在書中,這位德國物理學家詳細闡述了他的原子結構的思想。索末菲本人在1922年—1923年美國訪學時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鮑林在加州理工學院聽了他的講座,併成為一名信徒:一天下課後,鮑林截住索末菲,一邊沿著加州理工學院的拱廊走去,一邊向他講述自己對原子結構的想法;他甚至用鉛絲和木塊做了一個模型,向索末菲展示(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如何用玻爾—索末菲軌道來解釋碳的四面體結構。在那時,鮑林還不能夠辨別哪些是量子理論的缺陷,哪些是自身學識的短缺。
自身學識的短缺有時候是顯而易見的,這使鮑林很痛苦。在一次討論會上,托爾曼問鮑林,為什麼大多數物質置於磁場中會短暫地表現出與磁場相反的磁性——一種稱為抗磁性的現象。正確答案是,磁場改變了物質中電子在軌道上的運動。但是鮑林並不知曉最新的發現,回答說抗磁性不過是“物質的一般特性”。這一回答逗樂了托爾曼,他又向鮑林提了更多的問題。另一次,托爾曼問了一個鮑林無法回答的問題,鮑林只能乾巴巴地回答:“不知道,我沒有上過這門課。”課後,一個老成精明的博士後把鮑林拉到一邊,給了他一些友好的忠告。“萊納斯,”他說,“你不該這麼回答托爾曼教授。你現在是研究生了,你應該什麼都知道。”
鮑林希望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帶上了理論性。
科學家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理論家和實驗家。實驗家在實驗室裡開展工作,從自然界中一點一滴地驗證經驗性事實,最終蒐集起大量的資料來確切說明物質的性質。理論家在大腦中開展工作,試圖從實驗家蒐集的事實中理出頭緒,尋找決定個別事件的自然法則。實驗家確定發生了什麼;理論家解釋為什麼。在托爾曼的影響下,鮑林更加沉醉於理論思維帶來的興奮中。這適合他的性格和才能。他的興趣很廣泛,而理論科學家正需要寬廣的思路。他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因此可以在好幾個領域中旁徵博引。他喜歡猜謎,而在看似毫無關聯的實驗資料中發現內在理論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謎題。而且鮑林雄心勃勃。成功的理論家是科學之星,是如愛因斯坦、路易斯和玻爾那樣的巨匠。這是一條通向巔峰之路。
這一誘人的前景,加上鮑林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分子結構在認識化學性質中的關鍵作用,促使他確定了一個目標:他要發現分子中原子結合的規律。原子與一定數目的其他原子按一定距離形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分子。為什麼這些數目、距離和形狀是一定的呢?化學鍵,不管它到底是什麼,將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量子物理學既然在發掘原子內在構造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那麼可以邏輯地推斷,它最終也可以解釋化學鍵。把量子理論同化學鍵聯絡起來的那個人也將在物理學家的動態原子和化學家的靜態電子之間達成一種妥協。為化學(仍然是一門描述性科學)帶來數學物理新方法之火的那個人將有機會重塑這一學科,造就真正的“物理化學”,從而可以直接從物理定律定量地預測化學現象。這將是一項非凡的重要成就,鮑林在研究生階段的早期就瞄準了這一專案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鮑林需要掌握新物理的所有知識。他開始閱讀有關量子理論的其他書籍和論文,而且一次不落地參加每週兩次由物理系單獨舉辦,或與天文系聯合舉辦的生動的研究討論會。有時由研究生髮言,彙報他們最近閱讀的收穫;有時則由任課教師或訪問學者介紹他們自己的科研成果。討論會上充滿了探討和辯論。正是在這些討論會上,鮑林學到了德布羅意關於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思想。在另一次討論會上,一名研究生查理·里克特(後來發明了里氏震級表)衝進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